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53) 编号:02-042-0374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大德:时近中元祭祖法会,胜妙奉命为「祭祖专刊师道篇」撰稿。藉此机缘,奉上拙著,敬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大德不吝批评指教。二O一五年中元祭祖专刊师道篇:东西方圣哲无不以身垂范讲经教学——释胜妙
简介
自古以来,对后世产生重大而长远影响的东西方圣哲,都是先行其言,以身垂范,然后讲经教学,化导世人,所以能够成其伟大,为千秋万代后人所景仰与效法。
前言
起源于东亚的儒学,起源于南亚的佛教,起源于西亚的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全世界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先知与创始人是如何开展教化工作,而能得到如此辉煌的成功?
本文概述五位圣哲的生平,以显示他们的身行言教榜样,提供有志之士参考。犹太教先知摩西教学约四十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学四十三年,基督教创始人耶稣教学三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教学二十三年,这些圣哲都教人爱人,所以「仁慈博爱」是他们教学的核心。
在他们的教导中,一致要求人必须孝敬父母,戒除杀人(或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恶行,并讲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教人敬畏神圣、圣贤,因此他们的教学都包含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神圣教育,都是净化人心、端正社会风气的普世教育。
一、摩西
摩西,公元前十三世纪诞生于下埃及的歌珊,是犹太人的民族领袖,犹太教的创始人,也是《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出埃及记》中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犹太人逃离古埃及,经历四十多年的艰难跋涉,前往一块富饶之地迦南地(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在摩西的带领下,犹太人摆脱了被奴役的生活,学会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摩西的一生可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是四十年。第一个是在埃及王宫的孩童和求学时期,第二个是在米甸旷野牧羊时期,第三个是蒙上帝选召,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经旷野。
第一时期,摩西在孩童时就从母亲那里认识上帝,知道本族的传统,并知道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母亲敬虔的生活,建立他信仰的根基,成就他伟大人生的基础。这时期他虽然有爱同胞的心,以救同胞为己任,但只是依凭自己的眼光、鲁莽和血气行事。失手将殴打犹太人的埃及士兵打死之后,为了躲避埃及法老的逮捕,摩西逃往米甸。
第二时期,在米甸旷野牧羊,乃是造就他、训练他,磨尽他的脾气、嗜好、雄心,使他变成一位柔和、谦卑的人,才能承担上帝的重托。摩西在旷野受苦四十年之久,却没有一句怨言,可见他是多么谦卑、多么顺服。《民数记》说:「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
第三时期,摩西与上帝同工,率领犹太人民出埃及、过红海、走旷野道路四十年之久。他在西奈山顶受到神亲自传达的「十诫」,并教导大众这是神对犹太人的告诫,每个人都要遵守。以「十诫」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在基督教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十诫」的内容如下: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的所有。
摩西一百二十岁时,在摩押尼波山去世。他的一生,无论对人对己,以及对上帝的态度,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摩西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旧约圣经》提到摩西约一百七十次,《新约圣经》提到摩西七十几次,甚至在伊斯兰经典《古兰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先知名字不是穆罕默德,而是摩西。摩西在他死后三千多年的今天,仍同样受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甚至许多无神论者的尊敬。
二、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十世纪(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出生于古印度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是古印度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佛教创始人。作为王位继承人,悉达多太子每天过着幸福舒适的生活。但是由于天性仁慈,目睹世间众生弱肉强食的悲剧,又感慨于人生、老、病、死苦的无奈,于是发起大愿,十九岁即舍弃王位,为了寻求解脱世间众苦的方法而出家修行。
出家之后的六年里,他四处寻师访道,遍参当时各宗教的著名大师,并精通他们的教导,但是仍然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他以六年的时间,奉行极端的苦行,使自己变得形销骨立,甚至濒临死亡。最终他确认苦行无益于解脱,并终止苦行,通过正常的饮食而恢复体力。他总结,沉迷于欲望享乐是一个极端,从事于无益苦行是另一个极端,舍弃这两个极端而行中道,才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在菩提树下进入甚深的禅定,观照自己与众生多生多劫的生死轮回与宇宙真相,最后终于证悟无上菩提而成为佛陀(觉悟者),称为「释迦牟尼佛」,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成佛之后,释迦牟尼佛开始讲经教学,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社会各阶层传播自己亲身证悟的真理,让众生也能觉醒,从而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由此创立佛教,指出众生皈投依靠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佛宝」是指圆满的觉悟者,也指每个众生本有的觉性;「法宝」是指佛陀发现的真理,也指每个众生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僧宝」是指追随佛陀修学的和合团体,也指每个众生的自性清净心。由此可见,佛教的主要精神不在于向外追求,而在于向内开发自己本有的觉性、正智与清净,所以佛教又称为「内明」。
释迦牟尼佛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自己自性本有的智慧,使智慧不能开显,所以成为迷惑颠倒的凡夫,在生死轮回中不断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经由修行戒定慧三学,凡夫能够逐步提升自己,断除烦恼,开显智慧,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如果能够放下执着,就能成就阿罗汉(断尽世间烦恼的圣者);如果进一步放下分别,就能成就菩萨(以成佛为目标、自度度人的圣者);如果进一步放下妄想,就能成佛(究竟觉悟、圆满解脱的圣者)。
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既契合真理,也契合听众的根机,基于听众根性强弱的不同,佛陀给予不同的教法。这些教法可归纳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属于世间法,声闻、缘觉、菩萨乘属于出世间法。
一、人乘:奉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就能避免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而投生人道。
二、天乘:奉行十善及修行禅定,就能超越人道而投生天道。十善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挑拨离间)、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恶口(不粗口伤人);意业,不贪、不瞋、不邪见。
三、声闻乘:修学四谛法门。了知世间众苦,修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断除烦恼(见解的迷惑和思想的迷惑),就能证悟永恒安乐的涅盘,成就阿罗汉,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四、缘觉乘: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真谛之理。一切有为法都从因缘而起,有情众生生死流转不出十二因缘法。顺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然后逆观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此因缘生灭,而悟非生非灭的道理,因此称为「缘觉乘」,这一类圣者名为辟支佛。
五、菩萨乘:发大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悲智双运,广度众生出生死海,达涅盘岸。修行达到福德与智慧圆满,即超越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至无上菩提究竟成佛的果位。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直到八十岁离开世间为止,所度化的众生无量无边。他所说的教法集结成浩瀚的三藏经典,传播全世界,利益后世无量无边。
三、孔子
孔子,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周朝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做过一些粗活,学会很多技能,而且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精。孔子年轻时就立定做学问的志向,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都称赞他「博学」。他在三十岁左右就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的人,都收为学生。如颜路(颜回的父亲)、曾点(曾参的父亲)、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回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国大夫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的办学已名闻遐迩。孔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他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三十五岁时鲁国大乱,孔子到齐国,受到齐王的赏识,但是未得到重用。五十一岁时,孔子就任鲁国的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政绩卓著,四方效法。五十二岁时,晋升到大司寇,鲁国大治,齐国由此感到很害怕。后来齐国送八十名美女给鲁国,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于是孔子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这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得到各国国君的敬重,但是始终未得到重用,无法实现推行仁政的政治抱负。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的工作。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七十三岁过世,不少弟子守墓三年,子贡则守墓六年。弟子们和鲁国人搬迁到孔子坟墓附近来住的有上百家之多,于是那地方就称为「孔里」。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达出对古代传统文化敬慎尊重、深信爱好的态度。孔子本身道德涵养极好,弟子们认为他具备「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他不仅以言教,且以身教,所以凡是受过他熏陶的人,无一不佩服他的伟大。颜回曾高度赞叹孔子说:「对于夫子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愈望愈高,高不可穷;我努力钻研,愈钻愈坚,深不可测。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难以捉摸。夫子善于一步一步引导我往前学习,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见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充满喜悦,想停也停不下来。我竭尽才力学习,但是夫子的学问与道德如同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我想跟从它,但是却无路可以到达!」
孔子教学的核心是「仁」,强调人必须有仁爱之心。孔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圣」,而仁是通向圣的台阶。其他德目如孝、悌、忠、恕、礼、义、谨、信等,都是用来成就仁的。孔子明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勉励人以成就圣贤君子为人生目标。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在现代,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儒家学说简称儒学,在中国是影响力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耶稣
耶稣,公元前四年生于以色列的伯利恒,他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在世三十三年半的时间。传说耶稣十二岁时,曾随父母到耶路撒冷神殿,他进了神殿后就不愿离开,连回家都忘了。他母亲来找,他反问道:「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应在我父亲的家里吗?」年轻的耶稣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在人间负有重大使命了。耶稣长大后,走遍了中东各地,默默的充实自己。到了三十岁左右,在约旦河施洗约翰那里受洗。受洗礼后,被圣灵引到旷野战胜魔鬼的试探。
耶稣三十岁时,开始出外任教,讲述天国的道理。据说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的头上出现了一轮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的看见他。耶稣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免费为百姓治病与驱魔,慢慢的愈来愈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
他说:「穷人在精神上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属于天国。悲痛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安慰。懦弱者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土地。渴求正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满足。仁慈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仁慈。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见到上帝。建立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为正义受到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国。为了我,你们受到辱骂、迫害,以及各种诽谤、中伤,那你们是有福的,你们在天国里将会得到极大的幸福和欢乐……」。
耶稣让门徒们传扬福音,并从门徒中选出十二个人做使徒。耶稣给了世人很多充满慈爱和恩典的伟大教导。《马太福音》说:「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要爱你们的仇敌:恨你们的,你们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你们要为他祝福!这样,就可以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也送给他打。」「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哥林多前书》:「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可是,耶稣的救苦救难善行,却遭到了官吏和祭司们的嫉恨。他们串通一气,用三十元银币买通了耶稣的门徒犹大。耶稣被捕时,他的门徒伯多禄拔剑削掉一个打手的耳朵,但是耶稣责备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人必死于刀下!」这门徒只好放下刀来,耶稣终于被抓走了。
耶稣被捕后,被定以「谋叛罗马」、「自称犹太王」的罪名。他受尽了打骂和侮辱后,被处以死刑,钉在十字架上,慢慢受苦而死。他死时,山摇地动、岩石崩裂,众人大为惊异,惊呼:「这真是神的儿子。」
《以赛亚书》说:「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据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了,他显灵在门徒的面前;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耶稣复活的那天是过春分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后被基督教定为「复活节」。基督教又把耶稣的生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定为「圣诞节」。
耶稣死后,他的信徒们前仆后继,饱经风霜,以大无畏的精神去传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公元四世纪时,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爱护仇敌、反对同邪恶作斗争的说法,对他们的统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五、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公元五七O年生于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来什部落的哈希姆家族。他是政治家、宗教领袖、伊斯兰教的复兴者,伊斯兰教徒认为他是安拉(真主)派遣到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
在穆罕默德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六岁时母亲病故,由祖父抚育。八岁时祖父去世,由伯父收养。因伯父多子女,家境贫寒,所以他童年失学,替人放牧。十二岁起,跟随伯父参加商队到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经商。他为人诚实谦虚,办事公道,乐善好施,赢得族人的赞誉和信任,被誉为「艾敏」(即忠实可靠者)。
穆罕默德生活的时代,正值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经济变革动荡的时期。当时的阿拉伯人盛行偶像崇拜、活埋女婴、部落间血亲复仇、酗酒赌博、高利贷盛行,人们追逐金钱,道德衰亡。《罗马帝国的没落》一书中有此描述:「人的凶残几近失去常性,与禽兽无异。」穆罕默德在早年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中,目睹阿拉伯社会贫富悬殊、部落氏族对立、战争频仍、经济衰落所造成的四分五裂的情况,体察到人们渴望安定统一和摆脱困境的愿望。他接触到当时盛行于半岛的偶像崇拜带来的愚昧无知和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并广泛接触半岛其他各宗教的传教师、神父和学者,汲取了大量宗教知识,还深受流行于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一神思想的影响,为他后来的宗教变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数据。
他二十五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婚后的穆罕默德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一个山洞里隐居潜修、沉思冥想,探求解决阿拉伯社会和宗教危机的方法。
据《布哈里圣训实录》记载,公元六一O年,穆罕默德四十岁时,在九月的一个夜晚,当他在希拉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真主)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旨意,并首次向他启示了《古兰经》文,授命他做为安拉在人间的使者,向世人传警告、报喜讯。此后不断受到启示,命他传播主命,教导人们信奉伊斯兰教。从此,穆罕默德接受真主赋予的使命,以无限的虔诚献身于伊斯兰教事业。
公元六一二年末,穆罕默德开始公开号召麦加居民放弃偶像崇拜,归顺并敬畏独一的安拉(真主),止恶从善,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的正统宗教,他自己是该教的最后一位使者。他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由此吸引了一批当地人的归顺。
麦加的权贵们认为伊斯兰教的一神信仰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和牟利,贵族试图用金钱和名利诱惑穆罕默德,如给他更多的利润,或者让他与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先知放弃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变他的宗教。这都被穆罕默德严词拒绝了,他说:「纵然他们把太阳放在我的右手,月亮放在我的左手,我也决不会放弃我的使命。」
公元六一九年,叔父和妻子相继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两位重要的保护人和支持者,麦加贵族乘机加紧迫害,伊斯兰教史称此年为「悲痛之年」。六二二年,穆罕默德应麦地那人的邀请,令信徒分批秘密迁往麦地那,他本人也与挚友艾卜•伯克尔躲过敌人的追捕,于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到达麦地那,在伊斯兰教史上把这年称为「伟大的迁徙之年」,后来把这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在麦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藉以巩固各氏族的团结,接着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陆续确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
公元六三O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便率领十万大军夺取麦加城,并迅速清除了「克尔白」圣殿内一切偶像,将克尔白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六三一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到此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六三二年,穆罕默德率领大批穆斯林从麦地那到麦加朝觐,史称「辞别朝觐」。同年六月六日,这位伟大的先知在麦地那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
穆罕默德的到来对于阿拉伯人来说,简直犹如自黑暗找到光明,阿拉伯人首次得到新生,一个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浪迹荒漠的穷苦游牧民族,竟自渺小失落之境摇身一变而举世知名。
穆罕默德过世后的数世纪,穆斯林所获得的创造应归功于他的精神影响,尤其应归功于他对知识的追求。对他生活实践的研究,导致穆斯林产生了一个专有的历史科学——《圣训学》。他将他的错误归罪于自己,而将他的成就归功于安拉,他一直反对别人将他看作神。
结语
总结上述东西方五位圣哲的生平,可见他们的身教足以感动世人,言教足以解决社会问题,对世人的博爱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教学实践,使他们崇高伟大、名传千古,这一切都值得现代人,尤其从事教育者借鉴与学习。如果能够弘扬他们的教义,团结各宗教,使宗教回归教育,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必能化解一切冲突,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恢复世界和平,这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以上文稿拟写匆促,疏误之处必定很多,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大德慈悲指正,无限感恩!惭愧弟子胜妙顶礼敬呈。
老法师:胜妙法师这一篇文章写得很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别是在最后总结。因为我们地球在今天,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混乱,在整个世界历史,任何国家都没有遭遇到今天的困惑。由于人民的无知,东方人不相信有圣贤,西方人不相信有神、有上帝,这都是无知(佛法里面讲的愚痴)所造成的现象,所造成的结果。这个现象结果很可怕,在因果律里面讲,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言行所感得的,这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在东方儒释道都讲、都肯定,现代的量子力学家也说到、也发现了,确确实实这个世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什么?是念头在高频率之下产生的幻相,我们误以为它是真的,从这个地方起了贪欲。贪欲的膨胀是无限的、无止境的,这就是带给世人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罪业的结果就变成了灾难。灾难是什么?灾难是罪业的果报。能不能救?能救,这篇文章讲的就能救。如果我们真正相信这篇文章上所写的理论、言行,都能够符合圣贤教诲,这个世间有救。如果不相信,随着自己烦恼习气的膨胀,甚至于可以说无恶不作,这个世界会走向灭亡。谁灭亡的?不善念头灭亡的。我有不善的念头,你有不善的念头,都要负责任。
所以在十几年前有人问我,这个世界还会不会有和平?和平失掉了一百多年,好像不可能再恢复了,大家有这么个感觉。我们渴望和平,希望和平早一天再回到社会,应该怎么做?应该提倡宗教教育,宗教要回归教育,宗教要互相学习,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他这个地方提出了五个宗教,这五个宗教能够合作,都能够遵从经典上神圣所说的教诫,佛家称为戒律,基督教有十诫,如果我们都能够遵守,和平就能现前。如果不能遵守,还是着重在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无限的扩张,这个世界就会灭亡,会有大灾难。灾难里头最严重的,一般人都担心的是人祸。人祸是什么?第三次核武生化大战。这个战争没有胜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同归于尽。汤恩比博士说,这种战争是人类愚蠢到极点,做出了集体自杀的行为,非常可怕。他有慈悲心,在佛法上讲是菩萨再来的,晚年脑子里转来转去就一个问题,如何能够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第三次是核武大战,得想出一个门道出来。我们相信他这个念头是从中国历史上周朝所实行的方法得到的灵感,就是世界要有统一的政府。
谁来统治?他非常坚定的告诉我们,他说中国,东方文化。东方文化是以中国孔孟学说为主流,他说还有三个卫星文化,就是日本、韩国、越南,这三个国家跟中国发生关系是在战国时代,历史悠久。确确实实,我们到这三国去旅行,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越南我没去过,日本跟韩国基本上还保留,保存在。特别在农村乡下,我去的时候,简直就像回到春秋战国时候一样,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关系,衣着、饮食都还保存着古时候的样子。房屋的建筑统统看到,日本人榻榻米的房子,是我们春秋时代、战国时代现在江苏省苏州一带那种建筑,他们还保留着,非常可爱。汤恩比说,这四个国家要能合作,中国带头,日本、韩国、越南合成一个国家,就能领导全世界。这个统一就像周朝统一一样,不是政治统一,也不是军事,也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经济贸易,不是这些,是什么?文化,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什么?简单的讲,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我们就取这四个字,仁义忠恕。你看看,能不能救世界?仁是爱心,爱自己就想到要爱别人。大乘佛法,真诚慈悲。这八个字可以救世界,可以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所以汤恩比说,东方文化仁慈,博大精深,这个文化它能造福人群,它不会消灭别人文化。他举出例子,佛教,佛教是印度文化,到中国,中国没有把它消灭,也没有把它同化,还能相辅相成。大乘佛法把中国的儒跟道提升了,儒跟道帮助大乘落实到生活,相辅相成,这个难得!跟西方,西方人没有这么大的度量,他们保持独一,轻视其他的文化,如果他们来统一,会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统统消灭掉,只有他自己的独大。这是他不赞成的,他希望每个人都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中国文化做得到,非常难得。
现在我们做宗教团结做了十几年,有效果。这一次我到英国访问,出乎我意料之外,英国人在做宗教团结,我们看到非常安慰。我提醒他们,宗教真正团结要从教育下手,要从经典下手,不能只读我的经,不读别人的经,这个不能产生效果,必须我学我的,也学别人的。经典上所说的都一样,你看戒律统统是一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每一个宗教都讲,不妄语,统统都讲,这五戒,五戒是所有宗教共同希求的,共同的教诲。在伦理上,孝亲尊师统统都讲,没有哪个宗教不讲。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几乎都是共同的。共同的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有些不一样的,我们把它放在一边,到哪天我们都大彻大悟,不同的也同了。我们看到不同是什么?是我们自己有成见,我们自己智慧没有达到那个高峰,看起来不同;到上面去看,完全相同,慢慢来。现在当务之急确实是团结宗教,从这个下手,因为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依然有它的价值存在。现在人是放弃宗教相信科学,我们相信科学再有二、三十年之后,科学家都相信宗教,这是一桩好事情。所以这篇文章在祭祖专刊里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引导我们重视宗教、学习宗教。
宗教是一家,众神是一体。众神是一体,佛经里头讲得最多,中国儒跟道也讲到,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跟佛法讲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完全相同。所以这次我在英国,我就提出「众神一体,宗教一家」,大家都很欢喜。他们国家有些人发动建一个大道场,做为所有宗教共同在一起活动的场所,这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活动场所,大家在一起的活动场所,不是真正的团结。真正的团结要有经典,经典我们希望大家编《36O》。每一个宗教经典都很庞大,不是一个人一生能够学得完的,我们在那里取其最精华的、最重要的,选出三百六十小段。选出来之后,我们把它印成一本,所有宗教经典的精华,我们就学这一本。学习这一本,讲这一本,落实这一本,用这个理念带领我们化解一切冲突,促进全球安定和谐,让我们哪一天肯定,地球人类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这篇文章向这个方向引导,很有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