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53) 编号:02-042-0375
学生:蜂腰继绝传薪火——怀念我的恩师林景伊(尹)先生。刘克雄教授。
一、老师对我的严课
甲、耳提面命二、三事
林老师是浙江瑞安人,是黄季刚(侃)先生的嫡传弟子。声韵这门学问,章太炎、黄季刚、林景伊三代单传。一九三五年,季刚先生逝世,来年太炎先生也过世了,绝学单传细如蜂腰,是多么脆弱易断!故老师他除抗战期间,秉其师承太炎先生、季刚先生的革命爱国精神,投身抗战救亡之外(详见后面的年表),终其一生,无不以传承发扬章黄学术,致力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图:先师林尹教授出自瑞安学术世家,是黄季刚先生的嫡传弟子。)
老师到台湾后,教授于各大学间,不辞辛劳。民国四十八年,我有幸忝列老师门下。老师问我:熟读过哪些书?我如实回答:(1)背诵过整本《左传》;(2)《史记》所有的本纪、世家、列传;(3)《四书》;(4)《老子》;(5)四百篇古文;(6)诗词若干。老师听后说:《庄子》、《昭明文选》也应熟读,《资治通鉴》也不可不读,诗文要勤于习作。接着布置作业:用红笔圈点《说文》,第一遍许慎说解与段注一起点;第二、三、四,只圈点段注;第五遍,许慎说解与段注再一起圈点,要细心作笔记,譬如许慎的「引经」、「读若」,段注的「从某声皆有某义」等。《说文》之外,《广韵》也要圈点,系联反切上下字…。大约经过三年的努力,老师给我一份表格,慎重的说:「这是季刚先生传我的《声经韵纬表》,你拿回去仔细的填好。」我恭敬仔细的填好后才猛然明白,古本韵是不杂有变声,有变声,那就是今变韵。倘若不先做《广韵》反切上下字的系联,季刚先生的这份表格是填不上去的。这正是老师说的「口耳相传」吧。
有一次,老师命我作《先秦诸子引诗考》,待我初稿完成呈给老师,老师约略看过,问说:《庄子》的引诗呢?我答:我对照过,好像没有引。老师略带责备的说:「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怎么没有!我惭愧不已,回来后把《庄子》从头细细对照,整本《庄子》只在「外物篇」引这四句佚诗,心想,老师真是火眼金睛,此后千万不可再粗疏了!
后来老师命作《广韵韵类考正》,费时近一年,做完呈请老师指正。正巧碰到师兄陈新雄已先到了老师的家,也把他的博士论文《古音学发微》呈给老师,老师看过后,转头对我说:「新雄的古音学,已青出于蓝了。」老师当时说话的神情,充满无比的欣慰。我听过有人说:「你有了成就,能不嫉妒而拍手称庆的,除你的父母外,只有你的老师了。」老师像园丁,他耕耘,当然喜见结果。
老师对我诗文习作的面命,使我最为愧赧。灯下困顿,每呈一作,总难令老师展眉。及至多年后,呈上题画的小诗:「南华诵罢夜如水,风卷星河下碧溪。」「山空涧底响,汲水独烹茶。幽鸟自来往,空庭踏落花。」老师才莞尔的说:「已小有进步,诗不容易啊!」袁子才认为:「诗宗『性灵』,非关学问。」我自己清楚,朽木是难雕的。(图:林尹先生维护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化不遗余力,每课诸生亦常以发扬固有文化相期勉。先生以我国优美文化,藉文字以表现。如文字遭破坏,则断绝文化之命脉。)(图:师兄陈新雄先生。此为南阳聂振弢教授编辑的《万里飞鸿尺素书——伯元先生最后的通信》封面。)
乙、浩荡师恩,难以为报
老师的故乡瑞安,编写县志的宋维远老先生,为发扬老师的学术,电话中勉我以弘扬老师的学术为务,我复信略谓:远公阁下道鉴:…其后旅食巴西,离群索居,耄年蹉跎,学不能致用,愧对师恩,汗颜无已。今有孔子协会欲创国学院于北京,先成立国学师资培训班,后学承乏,主讲国学,冀传薪火于将息。噫,国学之承传,其任极重,其道极远,后学冀报师恩,愿竭驽钝,脂我车,策我骥,任再重,道再远,不敢辞也。端肃敬候,道安,后学刘克雄顿首再拜,壬辰年七月十七日。
来年二月末,修书净空老法师,敬陈国学班教学实况:
净老座下道鉴:后学受命讲授国学,自去岁十月开学,至今年元月廿一日放假,阅三月余。除讲授文字学外,并旁及儒道学术之根本思想。要求诸生背诵《四书》、《老子》,及七十篇古文。并命诸生每日记录净老讲经之重点,做成笔记。诸生向学奋发,三月余来,喜见初效如下:
其一:《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摹写每字小篆、甲金文,将许慎说解、段玉裁注详细录成笔记,部分同学已能熟记。
其二:《论语》、《老子》,部分同学已能背诵。
其三:六书中已讲授之象形各文字,部分学生已能熟记。
其四:《说文》及段注,已部分圈点。
以上为本学期成效之大略。至于《孟子》、《学》、《庸》及古文之背诵,与六书未竟之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则有待于下半学期完成。
日月如流,时光抛人,一学期不觉匆匆已过,可喜诸生劬学努力,已着初效。假以时日,成才可望,斯可慰也。冀望半年之后,诸生能独立治学,渐求一门深入。后学驽钝,当竭所能,示以章黄之实学,尽心引导,期不负净老弘扬国故之大愿,亦冀报先师训诲深恩于万一。肃此敬陈,并祈诲正,后学刘克雄敬呈,癸巳二月廿五日。
同年五月十二日,将国学班半年多教学实况,呈报凌孜会长:
凌孜会长您好:自去年受命讲授国学班,半年多来,诸生向学努力,初见成效如下:
1、《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要求诸生摹写小篆、甲骨文、金文。抄录许慎说解,并段注摘录,责令熟读背诵。
2、文字学讲授之例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命诸生摹写小篆、甲文、金文。抄录许慎说解及段注,并要求熟读。
以上1、2两项,部分同学已如期完成。
3、责令诸生用红笔圈点整本《说文》及段注,要求精读。虽各生进度不同,然皆认真努力,正进行中。
4、课堂上除讲授文字学及相关声韵、训诂之外,亦旁及群经、诸子大义,要求诸生能融会贯通。
5、责令诸生背诵《四书》、《老子》及六十篇古文。诸生大部分皆已完成。
6、要求诸生每日听净老讲经,并择要做成笔记。
岁月抛人,时光如流。开学以来,不觉已过七月余,可喜诸生劬学努力,已初见成效如上,假以时日,诸生能具独力治学,渐求一门深入,斯可慰也。每念会长为弘扬国学,南北东西,奔驰忘我,无任感佩。后学驽下,愿追骥尾,戮力尽心,期不负净老及会长弘扬国故之大愿,亦冀报先师训诲深恩于万一。肃此敬陈,并祈诲正,后学刘克雄敬呈,癸巳盛夏五月十二日。
贱内荷如顺此问安
同年夏末,国学师资班课程结束,我移居乡野,专心编写《汉字入门》,到今年仲夏,杜门二年多,只望能为后生指出学习汉字的门径,也是望报师恩于万一。
二、老师学术著作及文字之整理
甲、重要著作简介
1、中国声韵学通论
据钱玄同先生序说到:「景伊天资渊懿,善读善悟,既受师说,复能潜心绎理,心得甚多;顷在北平讲述声韵,篹成此编。余观其书,于声韵之名称,声韵之通例,声韵之发音,韵书之起源,守温字母与涅盘字母之异同,三十字母至四十一声纽之异同,切韵残卷与广韵之异同,广韵之四声相承,广韵韵类之分析,广韵阴声入声阳声之相配,诸家韵摄之异同,反切之上下用字诸端,无不择精语详,立论多本黄君。」
顾学颉序:「古初典籍之校雠考据,抽丝董理,靡不以文字音韵为之根本。此清儒所以有读书必先识字之说。一字之中,析而为三,形音义也。三者之中,音为尤要,据音以求,形义可得而寻,而后古籍之训诂晓然矣。吾师瑞安林先生景伊,亲炙季刚先生左右,凡十余载,最能得其心传。尝任河北、金陵诸大学音韵讲席,编撰讲义,以为讲授之资;凡中国音韵学之名称、通例、原起、流别、方法、途径,以及近人重要学说,罔不详尽于是篇中。既能用语音学之理,破虚妄之说,而又不侵其范围,且为便初学,仅示大道,少及专门,简明扼要,诚音韵之津梁,初学之钥键也。」
2、文字学概说
「学问之道,识字为先」,本书是老师讲授文字学的讲稿,加以门生黄庆萱听讲的笔记整理而成。书中内容共分为:第一绪论篇、第二六书篇、第三形音义篇三大篇;每篇之下又分若干章节,详细探讨中国文字学,为中文系学生必读之经典。
3、训诂学概要
训诂学为文献语言学之综合学科,结合文字学、声韵学、校勘学、版本学,文法学、修辞学,为探究古代语言、从事治学、研究古今典籍所必备的知识。全书共八章,内容包含训诂的意义、训诂与文字的关系、声韵与训诂的关系、训诂的方式、训诂的次序、训诂的条例、训诂的术语与训诂学的根柢书籍。
4、中国学术思想大纲
老师在民国四十一年为内政部做专题演讲而写的,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初稿,全凭他对中国哲学及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综合的洞察而一气呵成。写完之后,再花四个多月的工夫,分段查证数据,加以引注;并融汇各家学说,详细阐明各段及注文的精义。这种方式「以六经作我脚注」。所以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有来历,不是凭空杜撰的。
本书内容:分述六艺、先秦诸子、汉代经学及黄老术、魏晋南北朝之玄学、隋唐佛教发展与经学统一、宋元明理学、清代之征实学,凡为七编。立论不鹜新奇,力避支离破碎之说,求立其大者。以极流畅之文笔,作有条理之叙述,简明扼要,精辟无比,使数千年学术思想变迁之迹,与乎历世学术之内容,一揽无遗。凡曾阅读本书者皆认为乃不朽之杰作。
这部书还有一段文字缘。民国四十三年,浦薛凤教授主持政大政研所,他和老师素不相识,偶然看到了这部书,大为激赏,便亲临林府,敦聘老师到政大担任中国政治思想史,当时传为佳话。
5、周礼今注今译
据老师书后的后记说:永嘉学派,致力于经世之道,最重《周礼》、《尚书》、《春秋》、《周易》。故自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之后,以礼为宗,以恕为本,根柢六经,折衷诸子,数百年来代有传人,若孙希旦、黄体芳、孙诒让、陈黻宸,皆其尤著者也。尹幼承庭训,颇识途径,长而研求,益有所明,屡欲申述旧闻,扬我先德,终以事冗,因循未果。今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注译古籍,王云五先生以《周礼今注今译》见属,既请辞而未许,亦有符于吾愿,因口述其义,令长子耀曾笔录之。昔先仲父公铎先生四十五岁生日,尹赋诗奉祝,曾有「礼易吾家承祖泽,文章太学振门庭」之句,今尹重绎斯篇,此亦吾家之祖泽也。
6、广韵反切的校订
据《新校正切宋本广韵》老师序文说:昔陆法言论古今通塞、南北是非、撰定切韵,唐孙愐、宋陈彭年等承其条例而成唐韵广韵。今切韵唐韵等书,均已亡佚,虽陆续有发见者,亦断简残篇,不能睹其全貌,惟广韵独存,故研究中国韵学者,莫不以广韵为宗。通澈广韵,上可以究古音,知文字训诂之用;下可以审方言,辨声韵变迁之迹。故顾炎武、钱大昕等,就广韵并合离析,而定古韵与古声之部目,而古音之学以明。陈澧就广韵中之反切用字而归纳之,成「声类考」及「韵类考」,声韵演变之迹,遂有线索可寻。以至于黄季刚先生「古本声」、「古本韵」之发明,高本汉中国音韵学之研究,举皆依据广韵,盖广韵者韵书之正宗、音学之要籍也。
广韵传写仿刻、反切用字舛讹者多,每思加以校理,便利后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以重印广韵相商,并乞余为之校订,适符余平素之愿,虽体力就衰,而旧稿尚存,因取而命弟子林炯阳、林庆勋一一写定,并命炯阳撰成「切韵系韵书反切异文表」,以资参证。至于检字索引,则弟子李殿魁督导许生学仁、虞生莲系所编撰也。
乙、文字之整理:
老师于文字整理之功劳。今就《中文大辞典》、《大学字典》、《国民字典》及教育部标准字体研订四项分述如下:
1、《中文大辞典》之编辑
《中文大辞典》,张其昀先生监修,景伊师与高明先生主编,民国五十一年七月国防研究院与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全书收字凡四万九千八百八十八字,收词三十七万一千二百三十一条,此书编辑内容力求博大,论其体制规模,堪称为近几十年来最宏构者。事实上,若从辞典历史来看,传统字词书也无出其右者。「搜罗宏富」正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图:先师林尹先生、高明先生主编的《中文大辞典》。)
2、《大学字典》之编辑
《大学字典》全一册,张其昀先生监修,景伊师主编,民国六十二年十月,中华学术院发行。全书收字九千九百六十三字。此书所收之字,皆经过科学方法分析调查,索引使用参见部首观念,翻查十分便利。
3、《国民字典》之编辑
《国民字典》,袖珍版,全一册,民国六十三年十月中华学术院发行。张其昀先生监修,景伊师及潘重规先生主编,此书收字五千六百四十二字,是继供大学生程度阅览之《大学字典》后,另一部供中小学生使用的语文工具书。
4、教育部标准字体之研订
老师除了字书之编辑,对于当代文字整理贡献最大者,应是教育部标准字体之研订。此套字体第一阶段由民国六十二年开始,至民国七十一年正式公布常用标准字体,前后几经十年,所有参与者每周开会,从未间断,如非受老师精神之感召,若此艰难之事,很难毕竟其功。这套字体自研订后,无论在教学、计算机运用、汉字国际化,皆具深远之影响,诚可谓为文字史上最大规模,影响最深的整理工作。
三、年表
二O一四年,瑞安市政府将开设「林尹先生文物陈列馆」,老师的长女尉曾大姐及三公子焕曾世兄,嘱我作老师的年表悬挂在正厅,让参观者对老师有清楚的认识。年表如下:
当代儒宗林尹先生年表
林尹,字景伊,浙江瑞安人,生于一九O九年己酉农历十一月五日。
先生出身望族,幼承家学,祖父养颐公,清光绪十六年庚寅秀才,父辛(次公)先生,叔父损(公铎)先生,民国初年皆为北京大学知名教授。
一九二五年,年十六,就读北京中国大学中国文学系,深得黄侃(季刚)先生器重,并召至家中严加督导。
一九二八年,年十九,毕业于北京大学,继入研究所国学门深造。以《温州方言》论文,获硕士学位。
一九二九年,年二十,应天津南开大学之聘讲授国文。
一九三O年,年二十一,受聘河北大学,讲授「老庄哲学」、「中国声韵学」、「汉魏六朝文」。
一九三一年,年二十二,任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文科主任。
一九三三年,年二十四,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
一九三五年,年二十六,受聘为第三届高等考试襄试委员。同年秋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讲授「清代学术思想」、「中国声韵学」、「经学历史」。兼任东北大学教授、民国大学教授。同年十月八日,黄季刚先生逝世,景伊先生哀痛之余,自誓蜂腰继绝学,传承章黄学术。
一九三七年,年二十八,抗战爆发,先生投身民族救亡工作。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年三十二,在汉口市被敌伪所捕,汪精卫许以伪教育部长,欲诱之以利,先生痛斥「汉贼」,又押赴刑场,枪毙旁边两人,做为要挟。如是三次,终不屈,作绝命诗,以死明志,诗曰:「此心同日月,此志拟冰雪,日月长光辉,冰雪终皎洁。昔思李郭功,今洒文山血,忠义分所安,慷慨成壮烈。翘首望天衢,悠悠恨无极,家国遭蹇屯,中原遍荆棘。生死宁足论,忧时心恻恻,但惟后死者,毋忘灭虏贼。」后幸得脱,转赴重庆。
一九四五年,年三十六,抗战胜利后,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
一九四九年,年四十,先生重返杏坛,致力教育,弘扬国学,余暇则寄情诗酒。于右任先生题赠「蟠胸万卷,在手一杯」。
一九五六年,年四十七,出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研究所教授。
一九六O年,年五十一,任国文研究所所长,前后十三年培育硕士逾四百名、博士百名,绝大部分皆任教各大学。
一九六二年,年五十三,受台湾教育部委托,与高明(仲华)先生,主持修纂《中文大辞典》,历时八年,完成四万九千八百八十八字,全四十册巨著。尔后,陆续整理出版《大学字典》、《国文字典》等。
一九六三年,年五十四,先生任中国文化学院文学系主任及中文研究所博士班主任,并兼东吴、辅仁、淡江等大学教授,致力教育,不遗余力,桃李遍天下。获韩国建国大学特赠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汉城市长颁予「荣誉市民」。
历任「孔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倾其全力。一生著述宏富,计有:《中国声韵学通论》、《群经略说》、《清代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古音学》、《庄子通释》、《中国学术思想大纲》、《中国文字论集》、《中国文字的功用》、《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字学》、《中国文字的条例及其特性》、《孔孟学说与中国文化》、《文字学概说》、《训诂学概要》、《两汉三国文汇》、《景伊诗抄》及论文百余篇。
一九七八年,先生七十诞辰,原台湾教育部长张其昀以先生道德学问,世无有能比者,特题赠:「当代儒宗」。
一九八三年六月八日,一代宗师陨逝,享年七十有四。
本年表恭制既毕,置笔默坐,但觉先师昔日诲训谆谆,声萦耳际,于是起而叹曰:噫,先生志节,光同日月,胸蟠万卷,学比泰岳,传章黄之绝学,流布万古,滔滔滚滚,等江河之永长。二O一四年九月吉日,受业刘克雄谨述。(图:恩师林尹先生手稿。图:恩师林尹先生墨宝,「贞松惟有岁寒知」。)
老法师:刘老师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我们这些后辈,把祖宗的东西几乎全都忘失了,给我们提醒,功德无量。确实中国文化在今天,是存亡继绝的关键时刻,老人都走了,现在承传的,刘老师是难得的一位。我听说他要到我们这边来讲学一个月,我非常欢迎他,希望我们的同学认真跟老师学习。他最近所编的《汉学入门》,这本书前面半部我看过,后半部,我相信他这次再来就完成了。我们同学一定要知道,像这样的老师确实有承传的,现在真的是难能可贵,应该非常努力向他学习,把基本需要背诵的、需要扎根的,认真的学好,那你们的功德就大了。你们承传了列祖列宗的传统文化,不但自己有受用,更重要的是将来把它传播到全世界。
重要的还是师承,我们一定要重视。过去李老师常常跟我说,一个学生要找到一个好老师难,可遇不可求,老师要找到一个学生更难,到哪去找?什么样的学生能够继承道统?基本的条件就是老实、听话、真干。诸位想想,具足这个条件的人,到哪里去找?现在人几个老实、几个听话、几个真干?只要他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就不行,就没有办法继承道统。必须要老实、听话、真干,这在中国几千年来无论是哪一个行业,这个行业选继承人都是这个条件,不仅是学术,士农工商都不例外。过去还好一点,为什么?从小就把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的根扎稳了。这是抗战之前,八年抗战之前。八年抗战之后,就是二次大战结束了,整个社会变了,一直演变到今天。这个变不是正面的,负面的。
科学进步,这个好像是正面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升了,但是伦理、道德、因果,不是讲疏忽,完全抛弃了。西方人把宗教抛弃了,宗教教育里头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不再相信宗教,相信科学,科学排斥宗教,说宗教是迷信,科学不迷信。但是那个迷信带给人的是幸福、是安定、是和谐,这个不迷信带给我们是灾难,是带给我们富而不乐、贵而不安,我们冷静想一想,我们要哪一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于连文字也否定,我们也要改用拼音文字,真有不少人有这种想法,认为我们的文字落伍了,中国的积弱是因为文字。这就是我这次在联合国开会,坐在我身边的教廷大使他所讲的,现在人无知。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无知。无知就是佛教讲的愚痴。什么叫愚痴?不明了事实真相,把事实真相完全看错、想错,他就说错、做错,这就造业。这个业的果报很可怕,来生是无间地狱,这没话好说的,这一生就是要遭种种的磨难。贪瞋痴,佛说它作三毒,一点都不错,这个毒非常严重、非常的深广,这世间物质上造的有毒都不能跟它相比。物质上的毒对身有害,这个愚痴之毒,贪瞋痴的毒,伤害我们法身慧命,慧命比身命重要。
我们这些少数人,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认识传统文化,不容易。认识要再努力,我们现在认识不透彻,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落实。真正透彻,你就落实了,你会把它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正享受到传统文化的利益、佛法的利益。学它,能讲或者能写,而没有切实做到,不是真认识,你自己没有享受到。今天这两份数据都是要放在我们祭祖专刊里头,这是对我们祖先的一种纪念,最好的纪念,非常有价值的纪念。我们认识老祖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在全球各种不同文化里面是无与伦比的好东西,它的价值也是无法估计的,不是金钱能买得到的,它能够救人,把人从心地里救出来,回归自性。两篇终极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中国的话来说,帮助我们成圣成贤,圣贤教育,大乘里面讲成佛、成菩萨。
我们是幸运当中的幸运,无比的幸运,遇到大乘的净宗,遇到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太难了,遇到黄念祖的集注。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一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我们有把握!这个利益到哪里去找?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没有遇到过,这一生遇到了,可不能放松。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世间业,在世间的事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大乘业,真正圆满的解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