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吉法师:南山律「业疏三宗」要义(上)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86) 编号:02-042-0176

MP3下载

学生:南山律「业疏三宗」要义(上)——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之三十四。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律师、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南山律「业疏三宗」要义(上)。

在澳洲戒学研习班中,和尚上果下清律师慈悲宣讲《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其中「戒体」门的第二节第四项是「显立正义」。弘公律师在批注中说:「是项最为精要,学者宜致力穷研。」此项是「南山三大部」最为精华、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戒者应当尽心尽力地穷究和研习。由于戒学班的同参道友感到「业疏三宗」的文辞古拙,义理深奥,比较不容易理解,因此惭愧弟子在此恭敬整理听课笔记,以供养诸位法师、大德仁者,并祈不吝赐正。

唐朝南山道宣律祖在《业疏》中阐释了戒体真正的义理,亦即「实法宗、假名宗和圆教宗」所主张的戒体之意义。「实法宗」主张有为、无为的一切法有实体;「假名宗」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无实体;「圆教宗」,道宣律祖根据《法华经》、《涅盘经》的义理,建立了圆满、圆顿、圆融的圆教宗。

宣祖在《业疏》中说:「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圣法」就是所纳受的戒法,我们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能领纳的心与所受的戒法冥合,成为业体。领纳戒法于第八识心田中成为戒体,此戒体充满、存在于正报的色身之中,成为成就圣道的基本。受戒后依戒体生起身、口、意三业持戒的功用,随顺戒体生起戒行,能够防范、遏止因外境所造作的过非。

第一支、实法宗。《业疏》引《萨婆多论》说,实法宗认为,作戒体和无作戒体都是同归于「色法」。一切诸法实有,各有三界系缚的作用,四大所造之业、所感的果报都是色法。二种戒体所生起的因缘,是依止身、口的造作才能成就,随身、口这二种造作的工具,成办了受戒所得的业性,因此融通判定,二种戒体都是「色法」。业性是戒体,具有能持戒所感得的殊胜功德及犯戒损伤德行的作用,持戒则肥满充实,犯戒则羸弱损坏,因此无作戒体有增损之义,故立为色法。

既然戒体是善法,又何必分成持戒为善、犯戒为恶的记用呢?因为招感来生果报的「集业」,它的善恶功行是属于随行。受戒所依的四大,本来果报的色身是「无记性」,受戒后随从善恶的境缘方便(持犯随行),转化、变现为未来果报的「业性」。戒是属于善法,因此感得的作、无作戒体都是属于「善色」。成实宗主张持戒、犯戒是由身口之「色法」所造作,而不推究是由「心」所造作的,因此戒体分成善恶果报的作用。从属于色法的戒体力用羸弱,不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推随行(持戒、犯戒)才能生起未来果报的集业。能招感来生的业用(戒行),当下就是未来果报的集因,因此称为「集业」。

继续讨论无作戒体的相状。从戒子最初发愿受戒到完毕,作戒体谢落,无作戒体能任运生起究竟圆满,乃至于独存依止至命终,互相随从无作戒体生起的持戒、犯戒的相状。戒行随戒体而生起,能护持戒体的完好、清净。为何说是善心的记业?这是因为无作戒体能生起随行,随行生起集业,并能招感和生起未来善恶果报的缘故。《业疏》说,如《四分律》的律文中,说明了业相。律文举出如来成道时,用天眼明看众生行善色、恶色的业因,而感得善恶的果报。因此看众生的因行,就能了知其果报,因果通三世。以上律文可证明,业体是属于色法。

《业疏》说,如上所引的律文,证明戒体是色法,成就诸多尘境,来谈论「作戒体」,这是从所缘的境界而说,成就「不可见无对色」来谈论「无作戒体」,这是相对「作戒体」是「善色善声」二种尘境而言的。

虽然实法宗引律作证,显示业体就是色法之理,然而此律文所说的果报色体,与中阴身的情形相同,是微细难知的,唯有具天眼者才能见到。见到中阴身众生的相貌,是由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因所招感的。戒体难道可以尘所对之理,通判其是色法的体性?宣祖说,这不过是《萨婆多论》诸师依从己见的牵强判定,不能体达如来所立戒体的究竟义理。

第二支、假名宗。《业疏》说,假名宗是依《成实论》做为四分律「当宗」的主张,分作、无作戒体,与实法宗有所不同。

由假名宗所依的《四分律》文中,具有「分通大乘」的义理,主张作、无作戒体是由心生起,此说胜过实法宗。作戒体是「分(身、口业)心(意业)成色」。论及成就一切法而言,色身正报与山河大地依报,全是由心造成的;就成就业体来说,得戒前所假借的身、口动作,都是心的作用。

色是依报,心是得戒正因。若从内外互相对望,则国土是依报,胎卵湿化属正报;按善恶因果对望,则身口「色报」属依报(助缘),心识才是驱使身口造善、恶业的主人(正因)。所以作戒体是以色、心做为体性。假名宗主张兼代身、口二色助缘,以心做为得戒正因,色心二法不能互相舍离。

「作戒体」生起时必须假借色、心二法。「无作戒体」是在作戒体圆满后才发起,不须藉由色、心造作,而能任运生起;异于前面作戒体必须假借色、心生起的因缘。所以勉强为无作戒体安立名称「非色非心」。法体(无作戒体)虽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但不属于色、心二法,无法说明其相状,因此姑且用「非色非心」来称其体相。

《业疏》说,考察假名宗所主张的业体,本是由心生起,是第六意识中意业的思心所造作生起的。得戒体后,还熏习发起戒体的心(本心),故戒体有其功能德用。论及戒体生起的相状,虚妄之心是能生,无作戒体是所生;若就其具有熏习功能而论,无作戒体是能熏习的,第六识是所熏习的。所以妄心与业体无作戒体是互相做为能所的。「能」是指戒体发起持戒的随行;「用」是透过戒体在三业防范、遏止过非。

无作业心是冥昧的,是唯心的造作,而没有形体相状,只是有名字称呼罢了。因此只能就色、心二法推求无作戒体的体性。在前文中,都曾各别用色法、心法的五义来推求它,而了不可得,不知无作戒体是属于何种体性,只好勉强称它「非色非心」(依附权教而安立)。

《业疏》继续说,问:如圆教宗所谈无作戒体的义理,说明无作戒体能还熏本来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第八识所含藏的善法种子起现行,又能熏习此种子。因此善法种子将随着第八识常存而不失,怎么可以说命终失戒体呢?答:无作戒体的善种子,是由意业的思心所生起(即受戒时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境界);其要约的期限,是戒子在三宝前所发的「尽形寿」誓愿,故命终之时,无作戒体谢落。但是思心所是随其誓愿而生起(能缘境的思心所无有期限,依止思心所生起的善种,在第八识田中不消亡),思心所的功用,超越了「尽形寿」的戒体,能感得来生果报。所以无作戒体的持戒功行,是由第八识心所生起,能随第八识常存不断。故针对戒行而言,依戒行能生起后世善、恶的习性(此是业体种子)。这不是就所发誓愿,而感发无作戒体,从而招感未来的果报吗?

第三支、圆教宗。《业疏》说,后面就大乘圆教的义理,来说明戒体的究竟义。《济缘记》解释说,实法宗、假名宗是属于小乘教(假名宗义可分通大乘);圆教宗是大乘教。如果我们用大乘教法来判决小乘教,不等待行者先受大乘教理,才修小乘教,这是「圆顿」的意义。(因为小乘教是大乘的基础,是佛为接引中、下根机所施设的权教)。

前二宗在戒体的见解上,偏重在空、有(实法宗执有,假名宗执空),故教义不圆融。现在圆教宗了知,那些只是教法上的权巧施设,名称不同,戒体相同。实法宗的「色法」与假名宗的「非色非心」其实都是相同的,这是「圆融」的意义。

前二宗既然是从权教施设,是如来一期教法,以权巧方便来宣说。现在圆教宗展现出如来实教的究竟义理,因而显示出圆满的意义。由于圆教宗是圆顿、圆融、圆满的,故称为「圆」。

问:实法宗、假名宗的戒体用于小乘就已足够,何须别立圆教宗呢?答:此二宗的戒体,是依本宗的教义来发挥的,故在界限上各别有所不同。若只是依此二宗教义,无法辨明如来的真实义;若是不依此二宗的主张,而直接说圆教,则大、小乘会宗途紊乱。

所以,道宣律祖根据大乘《法华》、《涅盘》的义理,而建立了圆教宗,才得以穷究无作戒体的义理,和通达心性之真理。使修行达到究竟圆满、绝对明了的境地。使学佛的人在修学佛道及坚持戒行上,有所依托。能够「发趣知归」,归向于受戒所得的戒体,从戒体生起戒行,将戒行守持得皎如冰霜、尘点不染,进而成就无上佛道,此乃所归趣处。这就可以做为诸多有情众生的福田,成就绍继众圣的因种。每位学佛者都能兴隆佛陀正法,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清公和尚为我们解释说,圆教宗所说的,是万劫未能听闻到的正法,我们今生遇到了,除了这条修学道路之外,更无其余的道路,可以让我们成就无上佛果菩提。若不是研究南山宣祖所立的圆教宗,则我们在修行佛道上,就不知道如何用功办道。则一生虚妄的度过,岂不是耽误了自己吗?这是多么令人感叹的啊!

问:(宣祖)是依何种教义而建立了圆教宗?答:下文引证《法华经》、《涅盘经》来做证明。《法华经》开权显实,说明了佛为声闻弟子所施设的三乘权教,会归到一乘实教,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涅盘经》扶持小乘律,而谈论佛性常住证大涅盘的教法。因此「舍此二经,余无此义」。《华严经》是佛陀最初成道三七日,在定中所宣说的,小乘人和凡夫听闻此教,如聋若哑,因此隔出小乘教;在「方等」大乘经中弹偏呵斥小乘。所以《梵网经》斥责二乘教义,对成佛而言是邪知邪见,学之则乖违成佛之道。(因为二乘人急于取证涅盘,不肯住世及回入娑婆度有情)。《菩萨善戒经》指明,小乘教是大乘教的权巧方便,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不学小乘就违犯了修学大乘道的义理。二部经的不同之处,于此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南山宣祖弘扬小乘四分律,而从中设立大乘圆教宗的目的,是为了使一切众生成佛而施设的。

下文《芝苑遗编》以问答的形式,说明了《业疏》三宗的「圆教宗」与天台宗的「圆教」所依据的义理相同,但是在说法上有所差异。

《业疏》继续说: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使众生清净三业,而不再轮回于三界六道中;进而体悟清净的佛性,究竟成佛。「戒是警意之缘也」。佛陀制戒的用意,是为了警策、防止众生用虚妄分别心,造作虚妄的业。伟大世尊是根据众生所造之业来制戒,以警策、觉悟造作罪业的众生,除此之外,无有其他戒法。

凡夫无始以来生死流转,随着虚妄分别的心,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造作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之业。沉沦经历长远劫,起惑、造业、受苦,忘记自己的根本(自性清净心)。因此伟大的佛陀树立戒法,用以警策、觉悟众生虚妄分别的心。众生依此奉行而止息妄业,清除流转生死的苦果,不再沉沦生死苦海。进而返本归元,了悟自心本性清净,生死如幻如化。

南山道宣律祖在《业疏》中说,愚痴的人认为无作戒体是有所差异的,在此生起种种的计度、执着。或认为色法是戒体(实法宗);或者依《僧祇律》,执着认为戒体是心(第六意识)所造作;或是依《成实论》,主张戒体非色非心(假名宗)。此乃愚人才会如此认为。

这正是由于佛陀在世时,弟子的根机有利、钝之别,所领悟佛说戒体的意义不同。故佛灭度后,弟子们分宗立派,各自计度戒体的意义。所以《涅盘经》说:「我于经中或说为色,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非色,诸比丘便云非色,皆由不解我意。」不知是佛权巧方便所宣说,不能了知色即非色的意义。

有智慧的人知道,圆教宗戒体的究竟义,是如来依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以及空有二谛的境界(这是境);随着上述境界,制定法界尘沙等法(这是缘);此境缘的主因和根源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如同《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能够体悟唯心的道理,则不再虚妄攀缘外境。收摄自心,向内回光返照,思惟观察,一切现象的生起是「一识」的变现,「识」就是心性的理体。戒体是依「第八识的善种子」,而一旦心性的理体一念不能守住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心,则随染、净因缘造作善、恶业,流转生死,感得善恶的果报。因此才有生佛、依正二报、十法界(四圣六凡)的种种差别相。

众生无始劫来,不能了悟十法界「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在十法界的境界中造作虚妄的业因,招感轮回「头出头没」的生死苦果。所以如来依十法界的境界,造作无量无边的戒法。这些戒法没有另外的体性,是依于众生所造的虚妄之业,如淫、盗等戒,除此之外无有戒法可立。只要众生放纵虚妄分别之心,就会造作虚妄之业,能够禁制妄业,就叫做戒法。

所以《行事钞》说:「未受已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善生经》说:「众生无边,大地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

灵芝律师在《济缘记》中私下来推详,宣祖以上这段文的目的,正是为了决断当今所受戒体(即四分律作戒体和无作戒体)的真正意义。

惭愧弟子恭敬聆听清公和尚宣讲《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并将「业疏三宗」的听课笔记恭敬整理成文。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慈悲惠予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开吉顶礼敬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老法师:开吉的报告代表戒学班同学们的心得。这次时间不长,难得和尚慈悲,将里面的精义提出来教导我们。戒体就是真心,后面这一段说得非常好,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平等心,后面还有个觉,觉而不迷。受戒之后,确实起作用的是阿赖耶里面的善种子,如何让这些善种子时时刻刻能起现行,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相信,念佛这个法门帮助持戒。念佛的时候,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佛之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阿赖耶的善种子就会起现行。所以互为依正,戒律是正,念佛是助;念佛是正,戒律是助,持戒念佛帮助我们在这一生成就。一定要持戒,不持戒,在这个时代,我们里头有贪瞋痴慢,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种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比过去两百年前,我们相信超过不止一百倍,应该说一千倍。今天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邪念,真难得!那是真正得戒体的人,他能做到。要不然,他还是做不到,还是被诱惑,还是起恶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16日14:09: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24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