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法师:学习戒学的浅显心得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1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91) 编号:02-042-0192

MP3下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学生开成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是「学习戒学的浅显心得」。

最近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要学习由上果下清和尚、上天下因阿阇黎、上果下良阿阇黎教授的戒学班课程,感觉我们在此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天天都在受戒。

甲、受戒。

《业疏》云:「言受戒者:创发要期,缘集成具,纳法在心,名之为受。即此受体,能防非义,故名为戒。」师父上人说,我没有缘分做这个形式,所以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此次学生虽然没有福报亲自参加戒学班,但是我们每天听经、读经,每天还要观看《贤公和尚佛门榜样》三遍,这都是纳师父上人、黄念祖老居士及贤公和尚的教诲行谊于己心,这就是受;这些教诲能防非义,这就是戒。所以我们天天都在受戒。

乙、发上品心。

依境发心中告诉我们发心有三品,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是中品;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盘,令法久住,是上品。我们发心直趣佛果,广度众生。但是发心不要存发心的念,不急不躁,老实听经,一句洪名老实念去,待纯熟之时自然相应。受戒之时,心须念念无间,境必法法无昧,毫差即失,可不慎乎?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就是要用真心。我们听经、念佛,也应该心须念念无间,境必法法无昧。

学生听到上果下良阿阇梨讲到,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能够成功,原因是美国人疏忽了平时的小细节,太过放逸,所以才失败。这给学生敲了一个警钟。因为学生平时对细小的威仪就不够注重,坐了没一会腰就弯下去,而且小动作也多,听经不够专注。自从听过这个公案后,学生就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要坐直,小动作尽量减少。现在感觉坐直了以后,提起恭敬心,听经比以前要专注,感觉与我们的真心愈来愈近,能够念念无间,法法无昧,那是真心现前。师父上人告诉我们戒体是真心,所以我们专注听经就是启发我们的自性本具的戒体,灵灵不昧,永远都不会做错事,是最圆满的持戒。

以前学生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于是就轻忽细节。《济缘》云:「义虽通大,教终局小,不可滥通。故须别立,随意尽理,不乱宗途。」这也是师父上人常常教导我们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学小乘而学大乘,非佛弟子。菩萨持戒是八万细行,更是威仪有则给众生做好榜样,他们持戒开缘是应众生所需。馆长说,她是被师父上人的威仪摄受,生起一念欢喜心才进入了佛门。念佛堂的老菩萨们没有体力,没有这个能力做到,当然不必强求。而学生年纪轻轻,有体力而不肯认真去做,疏忽细节,那是为自己的放逸找借口,是自己缺乏真诚恭敬,缺少度众生的慈悲心。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教诲没有错,是学生自己用错了心。「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所以严持戒律是学生身为佛弟子的本分。

丙、持戒。

我们听经逐渐恢复自性本具的戒体,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持戒,也就是依教奉行。一真一切真,如果我们用妄心待人、接物,听经、念佛的功夫全折损了,真是太可惜。在最近落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多的过失。我们早斋后都要打扫卫生。有一天学生在修理凳子,可是上课的时间快到了,学生放不下,还是把它修理完了,结果迟到了几分钟。而这个凳子并不急着用,完全是自己的一分贪着,觉得马上就做完了,拖延一下时间也无所谓。学生反省,不能按时上课,这是自己对所学的学问不够恭敬;没有跟班长请假,这也是对他的不恭敬;而且给大家做了一个不好的样子,德行有损,这是对众生、对自己的不恭敬。清公和尚告诉我们,持戒要皎如冰霜,尘点不染,自己连这么一点点小事情都放不下,很惭愧。

而且学习到戒德高胜的时候,让学生对戒律有了更深的认识。《业疏》释云:「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而且《智度论》中又说,「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学生修理凳子好像也是利益众生,但是以妄心行事,且不守规矩,能恼害众生,彼此都不清净,果报是六道有漏之福,而六道之中三途是老家,人天难得而易失。可是如果学生能发上品真心持戒,用真心行事,即能遍施法界,趣向佛果。事情虽小,果报悬殊!所以要慎重持戒,守护真心,用真心念佛,求生净土。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成粗浅的学习报告,错误之处,请求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恭祝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法喜充满,光寿无量。

老法师:开成师的报告,总结在后面,慎重持戒,守护真心,真心念佛,求生净土,能把这四句做到了,我们一生就圆满成就。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那是在那个时候、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当中,我们是刚刚接触到佛法,对于戒律完全不能够理解,因此也不愿意接受,所以他的善巧方便,目的是要我不离开他。对我不了解的东西,他就有开缘,让我对他有信心,对佛法生欢喜心,这是一种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是高度智慧。形式重不重要?形式重要,没有形式,一般世间人就看不到佛法了。所以一个破戒比丘,穿上出家人这些衣服,走到外面,别人一看就是僧道,那是佛,阿赖耶里头就落了一个佛种子。这个种子不能瞧不起它,来生后世他遇到缘,这个种子起现行,说不定来生后世他就修行证果。因此我们审时度势,善巧方便,每一条戒都有开缘,该开不开错了,该持不持也错了。所以条条戒,佛为什么制这条戒,根据的理跟事要清楚,应该如何受持。我们的环境千变万化,在顺境、在逆境,在一般时期跟非常时期,都不一样的。所以戒律是活的,它不是死板的。你真都搞清楚、搞明白,你欢喜戒律,它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现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自受用!

现在学戒为什么学不好?我是深深有感触,是因为我们把根本的根本疏忽了。根之根是什么?净业三福第一福,我们没做到,根之根。第一福孝亲尊师,没做到,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在这十几年当中,我们把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这就是根之根。世出世法从哪里开始学?从《弟子规》开始学,它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有这个根,再加上慈心不杀,道的根,然后才修十善业,佛的根。我们就明白了,十善业为什么做不好,五戒十善不能受持?因为他没有前头两个根。如果有《弟子规》、有《感应篇》,五戒十善轻而易举,很容易做到,而且做得很踏实。有第一福这个基础,才能修第二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从这一福,再往上提升,这是大乘菩萨的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面你找一部就行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开悟,一门深入就能够得定,得定不舍,继续再精进就会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悟有彻悟、有大悟、有小悟,总要走这条路。开头是小悟,得三昧之后就有大悟,得大悟之后,不定什么因缘,每个人不一样,豁然大悟,彻悟了。最后一定要记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才叫大圆满,才叫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个不能不知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17日09:45: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26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