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06) 编号:02-042-0230
学生:昭述祖德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甲、祭祖维系古今
千万年来,祭祖都是中国人生活的重心。远在八千年前,国人已经不但用一只猪来祭祖,更将一对做工精细、价值连城的玉耳环,跟随已故的族长一起下葬。这一对玉耳环,直径仅仅相差不到零点一公分,在科技不发达、没有机械化工具的上古时代,如何能加工得如此精准,至今仍是一个谜。
这是近年来,我国在内蒙赤峰的重大考古发现,香港中文大学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指出:这对玉耳环,是族长地位的标志。展示出族长之德如玉,能够与天、地互参,即「德配天地者为君」。族长作古时,族人将这对玉耳环陪葬,显示出族人对于族长的恭敬,族长虽然离世,但其与天地合德之教诲,族人将一直承继下去。这个习俗,显示出「听」字耳下有玉的实际情况,即「听思聪」。又「听」右边是德半边,说明要听德之音。修德以彰显本性本善的真实智慧(明明德),这是修身与教化的目的所在。这一切的教化,集中体现在祭祖这个重要的集体活动之中。是故,八千年来,我国人民祭祖的活动从未中断过。
两千八百年前,一位名叫克的人,梦周天子委以重任。孝顺的他,感念祖德庇佑,立即恭恭敬敬为祖父制作了一个鼎,好在祭祖时让族人都能视其鼎而思祖德。鼎上有铭文二百八十个字,记录了祖父的谦虚、至诚:「您的心胸平和谦让,您的深思淡泊宁静,您的德行纯一、充满智慧……您令远者怀念、近者依恋。您的至诚感格上天,令上下彼此信任。」这就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其做工之精美、艺术价值之高,今人十分赞叹。从周朝的臣子如此孝顺,常念祖恩,国人又如此谦谨诚敬,周代圣贤教育之成就由此可见。
上述这两个国宝做工如此精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祖宗的那分恭敬、诚意和感恩,已经超越时空,令现代中外人士都为之动容。上古以玉祭祖,传播德音;周代铸鼎镌铭,弘扬谦和。古人念念不忘祖宗教诲,以力行之,这便是祭祖的精神实质。
乙、何为昭述祖德?
昭述,意思是明明白白的记述下来。昭述祖德,是说将祖宗的盛德,用各种方式在现今彰显出来,如在鼎上铭刻、在族谱上撰文,以及族长在祖堂上宣讲等。在古代,让子孙后代都能明了祖宗之德,是祭祖活动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周鼎所示,祭祖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子孙向祖宗汇报自己的成绩、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进步。西周的克,因晋升而铸鼎,如同今人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一样,是让父母、祖宗非常欣慰的。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乙一、经书以承继家道
在我国,家谱之普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即公元十四世纪晚期。此前,维系家道、家学的,形式上是口耳相传的传说,以及祖孙相传的经书;实质上是世代相传、造就圣贤的家庭教育。国人熟悉的五经,最初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零散记录,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集结成册,历尽千辛万苦,流传至今。其中一个历史动力,便是这些书册是各个贵族家族的家学,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指归。
上古、中古时期的家学,所教导出来的是圣贤,并不分男性还是女性。著名的曹大家(班昭)就是一例,太后请她进宫讲学,经学家郑康成则跪在殿外恭敬聆听,可见圣学的收摄人心的力量之大。值得一提的是,曹大家给太后讲学后,感念朝廷的信任、太后的恩德,遂撰写《女诫》,专门讲述如何培养圣贤女子以传承家庭教育,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讲述女性教育的专著。后人绘曹大家,其格局特比照孔子,显示出对圣贤教育的恭敬、仰慕。
乙二、祖德光耀千古
周鼎能够历二千八百年而保存完好,并在近代得以出土,举世惊叹,与该鼎所弘扬的谦德有很大关系。对于子孙而言,面对祖先之德,一是自勉「圣与贤,可驯致」;一是力行礼让以长养谦德。这正是祭祖活动所要传递给后世子孙的家风。一个谦卑的祖父,不仅以其德行庇护子孙,令其加官进爵,更教化子孙:谦让是保住德行的根本。周鼎历千年之后,终于完好再现于世,这正是「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成就圆满的德行、回归圆满的自性,谦德必不可少。净空老法师说过:《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谦卑的具体实践。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他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学的,就是一个谦字而已,最后他圆满成佛了。
忠孝传家远
公元一百零八年,东汉名士杨震被调任东莱太守,经过昌邑的时候,与县令王密相见。王密是因杨震的举荐方得到朝廷的委任,故特别备礼十金,入夜悄悄送去,说:「暮夜无知者。」(晚上送礼,没有人知道)。杨震断然拒绝了这份厚礼,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大为惭愧。杨震因此成为东汉名臣。其后人因此而将杨氏祖堂名为四知堂,勉励子孙能正直无私、光明磊落。杨震以其德高而被尊为「弘农孔子」,其子孙坚守祖训,积功累德,因而代出人才,其八世孙依然能够官至太守,而其十四世孙正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杨氏家族从隋代开始,更虔诚敬佛。唐朝皇帝多与杨氏家族结亲,其家族繁盛,从唐至今,人才辈出。由此可见,古人所言「忠孝传家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真实不虚。
因此,一旦得知祖宗德庇子孙,为人子者,无不生起崇敬与感恩,可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如今,四知堂的杨氏,即使移居海外,也不忘修建祖堂以春秋祭祀。一九九五年,缅甸的杨氏家族以其人丁兴旺,对当地的四知堂进行扩建,以容纳更多后嗣祭祖。至此,祖宗之德,在冥冥中教导、护念子孙后代,已是一千九百多年!
乙三、家谱第一篇:昭述祖德
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家谱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这时,昭述祖德成为各家家谱的第一篇。在成书于公元一四00年前后的浙江省嵊县陈氏家族的族谱,记录了江州义门陈氏的祖德。「义门陈氏」是唐僖宗亲书并赐的匾额,言其家族重视道义。公元七三一年四月,始迁祖陈旺(南朝陈朝之后)迁居江西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义门陈村)。从此,三百三十多年间,历经十五代,家族一度繁衍至三千九百多口都没有分家,不仅在唐宋两朝屡受皇帝嘉许,其《陈氏家法》更被收入宋朝国史馆,并赐当时的王公大臣各一本,以彰陈氏孝、义家风。
江州陈氏家族的孝、义,感得家中所豢养的一百多只看门犬也坚持要在一起吃饭,甚至一犬未至,百犬不食。这个现象感动了宋太宗,皇帝特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以教化天下。虽然义门陈氏在公元一0六三年被迫分家,但是各地陈氏家族不忘祖训,分别在所在之地延续孝义的家风。三百多年后,家谱刚刚开始在民间兴起,陈氏家族便率先将唐宋旧事写入家谱,勉励后代延续家道、家风。
像这样关于孝悌忠信的教导,每个家族的家谱、每个县的县志里都有大量的记载。有些名人在正史中有记录,更多的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做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后人肃然起敬的模范。他们忠孝的精神,不仅彪炳万世,更为当地乡党所传颂。这就是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德行教育、也是传统社会教育之所在。正因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令我国社会纵然历经朝代更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和谐;传统文化、传统学术更得以远承汉唐,而于康熙、乾隆年间达致新的高峰。传统文化的大家庭,对于社会安定、文明发展至关重要!
丙、新时代的昭述祖德
丙一、昭述祖德依然必要
随着时间跨入日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家谱及祖先行孝尽忠的事迹被遗忘了;每年广聚族人,一同斋戒以祭祀先祖的活动,也被简化成为父母带着孩子给先人上坟了;祭祖必然宣讲的祖德,以及子孙向祖宗汇报所作所为的环节,更是鲜有提及了。尽管如此,许多家庭依然会将祖先的故事变成一个个鼓舞人心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一些老师也会将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讲给学生们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香港的陈太夫人在民国中期与先生来香港做生意。两夫妻刚刚赚到一点钱,就立即拿来祭祖,自己则省吃俭用。陈太夫人对族中所有长辈都十分孝顺、对后代都非常慈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老夫人虽然常常拜观音,但是每每听到天主教神父《圣经》,都会很欢喜、也很感动,说明真正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对不同宗教的圣贤教导,都会以开放的胸怀、谦虚的态度,认真学习,不会产生抵触。正所谓「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因为母亲喜欢听神父讲道理,老夫人的三个孩子遂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儿孙们每周上教堂、学《圣经》,母亲则在家中拜观音,一家人其乐融融,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可谓多元信仰的大家庭。
母亲贤、孝、宽和的教育令陈家三兄妹一生宽厚待人,即使受到无礼的对待,他们也总是笑纳,不会生气。人们问: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他们会笑着说:我们家人都不会发脾气!及长,三兄妹相继结婚,也都没有分家,依然住在同一个花园,每晚必一起用餐。随着老夫人年事渐高,儿孙遂每晚都要安顿老人就寝,并在厅堂静候老夫人睡着,方悄然散去。二0一四年六月,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夫人在家中安详辞世。她走的时候,儿孙们还正在厅堂等候老夫人入睡,谁都不知道她已经走了。老夫人辞世之后,留下近亿元的房产。子女禀承母亲谦让的教导,互相让产。一家人虽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考虑到母亲喜欢拜观音,依然以佛教仪式送葬、祭祀。儿孙们对母亲的尊重、爱护,一如老人在世。广播道陈家的故事,在街坊邻里中传为佳话。
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是每家最令孩子感到亲切的教化。现代社会讲求励志教育,昭述祖德可以说是最亲切、最有效的励志教育。毕竟,无论一个人多么平凡、渺小,皆会因心中常存对祖宗之恭敬、对父母之感恩,而在生活中谨言慎行,丝毫不敢造次,有辱祖宗、有辱家族门风。
丙二、心中当存万姓之祖
祭祖活动在现今社会,又有了新的特点。现代社会是个各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由于信息科技以及交通运输的发达,令整个地球宛然变成一个村落。在全球许多地方,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迫切需要打破心理边界,不仅要考虑不同姓氏的人们的祖先,更要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承传。因此,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个地区的万姓先祖纪念堂、纪念牌位应运而生。
二00二年,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正式在香港建立。此中有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两万三千八百二十四个,其中最长的姓有十个字,说明了中华民族本身就是逐渐成长、逐渐融合起来的一个多元文化大家庭。继香港之后,全球多个地方也建设万姓先祖纪念堂,澳洲以及马来西亚的纪念堂还特别树立了当地民族各个姓氏的先祖牌位,显示出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全球民族大融合。
尽管时代不断前进,古圣先贤「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教导,却是恒常不变的,力行这些教导,就能令每一代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一点,早已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看出来,他说,中国人发现了能够让整个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认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不灭的人民,是不急不躁的人民。这便是中华民族万古常新、传统文化千年不朽之所在。
丙三、昭述祖德的四个层次
昭述祖德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缅怀祖恩。人不可无父母而存于世,身为人子,所享之福报、所得之幸运,无一不是蒙祖宗之德佑,怎能因祖宗遥不可及而不常常缅怀,定时祭祀!其次是谨言慎行、勇于自新。虽然圣贤教育中断了几代人,但是祖德不灭、圣教不朽,必然因为一个人发心猛厉而得以荡涤千年之恶。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再次,直下承当是昭述祖德的第三个层次。佛经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见我们凡夫,甚至是恶人都是本性本善,只要认真改过,亦可日趋圣贤。当发大心,直下承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的使命。第四个层次是心存大爱、立身行道。古今中外无数圣贤,如孔子、释迦牟尼佛、耶稣、先知穆罕默德等等,无不因悟得自性而对宇宙万物平等爱敬,虽星移物转,但他们的立身行道感召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起而效法。我们也当仿效继承、身体力行。
结语、昭述祖德是祭祖的实质所在
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细胞,昭述祖宗之德,便是延续家风、传承家道之所在,不能不予以重视。今人多知以猪祭祖是传统,却不记得古人以玉为教化、铭文以彰祖德的历史。无异于买椟而还珠,抓住形式而忽略实质。
诚如《礼记》所言:天下之礼,具有五个方面的功用:一、使人报本反始;二、使人与过世的祖先融为一体;三、令百姓和睦而财用丰足;四、行正义以除凶暴;五、令人彼此礼让。人不忘本,就能根基深厚;不忘祖先,就会懂得恭敬;和谐丰足,就会遵守道德规范;广行正义,则无论尊卑、长幼都不会悖逆;彼此礼让,便不会相争。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能起用,就算有异常、邪恶,也鲜有不能得到治理的。
《孝经》有言:「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继古圣先贤之志,莫过于不忘祖宗孝、敬之圣德,并显扬于当今纷攘之乱世。善述古圣先贤之事,莫过于传承家庭的圣贤教育,令子孙后代得到教化、生命有所依归,令社会实现和而不同、和谐太平。这就是祭祖的真实意义!
值此祖国上下纷纷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伟大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候回归祭祖的精神实质,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孝、敬二德,力为之、笃行之,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现于世。从而化导人心,和谐社会,太平天下。这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全体人类的最高敬意!
这是图一。图一是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史前聚落的考古发现,聚落房屋排列整齐,一位族长葬在房间的正位(即坐北向南),耳边有制作精美的一对玉耳环(如图)。这与《礼记》「为人君南面而听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的文字记录互证。
这是图二以及图三,是著名的国宝,西周大克鼎及鼎内的铭文拓片。这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下面是图四。上图是无名氏绘于南宋(大约九百年前)的「女孝经图」局部。图上仿照孔子与弟子问对的场景,绘出曹大家(中间坐者)与其女弟子讲授女子行孝、相夫教子的大道。曹大家对面有一女子站立,像是恭敬求师问道,让人联想起《孝经》中,曾子从座位起立,向孔子请教孝道,令孔子遂讲述一部《孝经》传世的情形。此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老法师:这篇文字没有署名,要把名字补上来,内容非常好。我们距离冬至祭祖不远了,我看到下面一篇,「解决一切社会人心疾苦万病之药唯兴礼义」,也是关于祭祖的文字。这个两篇,我想统统把它先念下来,然后应该把它印成小册子,在这次祭祖大会上分发给来宾,我们要把孝道慢慢宣扬出去。第一个万姓先祖纪念堂,是在香港尖沙咀成立的,尔后在国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万姓先祖纪念堂的建立,都是好事情。我们希望这些文字,重要的记载,都应该在先祖纪念堂里面去流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