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居士 学习心得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13) 编号:02-042-0254

MP3下载

学生:致尊敬的净空老法师,吉祥,阿弥陀佛!

愚生一真,每天听您说法《无量寿经科注》与学习班,真是一种享受。愚生从《弥陀经要解》入念佛法门,受您教诲,发心专修专弘《弥陀经要解》。以下向您请教心得与问题,恳请慈悲斧正,不胜感恩。采简略纲要方式叙述,详文不拟赘述,盼慈悲见谅。

壹、主题:净业三福:涵盖与娑婆世界有深缘的四大菩萨及东西方佛之法门

《观经》三福为净业正因者,共有三条,文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甲、第一条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句实讲「孝敬慈善」四字,亦为修行的大根大本。此条表地藏法门与观音法门。净公上人屡述讲演,学人应不陌生。地藏,地是大地,人不能离开地,我们生活所需所穿的纤维织物,所吃的五谷杂粮,皆仰赖大地,乃至金银财宝亦是大地供应。佛把我们的心比作大地,我们的真心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才艺、功德,一切的无量都在我们心地里面圆满具足了。地藏菩萨所表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无论哪个宗派、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学起、做起。然后再扩展到孝顺一切众生,就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观音法门。慈悲心是从孝敬升华、扩展开来,是自行化他的动力。

乙、第二条二乘福

乙一、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句实讲梵行。

首先受持三归,受,是老师传授我,我接受后要能保持、要能奉行。从三皈依下手,三皈、五戒是佛法修学总纲领,三皈是基本戒条。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而五戒仍以三皈为基础。戒像是法律,在保护我们的心,《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楞严经》亦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次,具足众戒,是建立在觉正净这三自皈的基础上。整个戒律的精神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乙二、愚生愚见以此第二条,其实亦含摄了东方的药师法门。

东方净土为何呈现青琉璃色,青色是正蓝色。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时,为何天空也是蓝色的?佛经上有种说法,欲界天有四大天王天,南天王天的天庭玉阶颜色是青色的,而我们居住在四大洲的南赡部洲。因此当阳光普照,明净时,天空的蔚蓝色就是反映了南天王天庭玉阶的颜色。暂且不论附会说法,总之,天空的蓝色就是东方琉璃光的颜色。药师佛像大绘制成蓝色,为什么?实际上一个人修道学佛,修持道家,气脉、中脉通了,父母所生肉身转化了,一定是非常庄严清净颜色。好比世间画家,或学练功夫,境界高了,就被形容炉火纯青。若到炼钢厂参观便知道,铁炼到最高温就是青色。

普遍一般人都知道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反而较少称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弘一大师教导我们,还是依经上称念全名「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较好。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如何能使我们烦恼、染污的心还得清净?如果你修持到心光、性光与药师佛的心光相应,那是最大的大药,不死之大药。所以药师如来是修长寿法,就是长寿佛。而长寿佛就等于无量寿佛,亦即阿弥陀佛如来。正报可谓相同。又《药师经》中云:「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因此,东方净土与西方净土的依报,同等庄严,毫无差别。

佛佛道同,既然正、依报是相通的,那东方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当然与西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互通款曲的。此外,展开《药师经》全经,尤以第十愿,与地藏王菩萨与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愿力也相同。

佛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药师经》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药师法门有辅助戒律,可得上品圆满的戒。再依《药师经》云:「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药师佛虽是东方的佛,也可资助能往西方,使获决定往生西方净土的利益。

弘一律师一生以精严持戒念佛为主修,曾开示建议修西方净土者可兼修药师法门。学人应不难理解,专修律学者,或为得上品圆满清净戒之故。而我们念佛人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为主修,还是老实遵守古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而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就是戒,故专才是胜道。阿弥陀佛如来既与药师如来相通的,所以万一我们真的生病了,再也不要怀疑,也不需要暂放下阿弥陀佛,改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其实就一句弥陀佛号到底,身心皆愈。

丙、第三条大乘福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句实讲「智慧愿行」四字,亦表文殊菩萨的慧门与普贤菩萨的行门。

丙一、首先,发菩提心。

只要有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两个障碍在,菩提心就发出不来,菩提心发不起来,那往生恐就无指望了,的确给我们学人一个很大的困惑。所幸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为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说一个真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其次,深信因果,此地因果实在讲太深了。《华严经》云「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可知以《华严经》的教义来看「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连圆教三贤位尚且还不十分相信。换句话说,登地之前还要文殊、普贤菩萨的劝导,地上菩萨才会认真念佛,说明这个因果实在太深奥了。文殊菩萨在佛门里表第一智慧,实在讲,若没有第一智慧,怎会深信因果?原来这个因果不是普通因果,而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第三,读诵大乘,此地读诵大乘,是对明心见性法身菩萨说的,所以大乘经典统统拿来读诵当然都没有问题。然而我们是大乘的凡夫,并不是说所有大乘经典都要去读诵,而是依自己的方向、目的在哪里,选择某一宗主修经典去读诵。当然最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愿望、程度,甚至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修学就很愉快、容易契入。也就是一门深入,用读经来修定,随着心地愈清净,境界愈提升,自然会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

丙二、最后一句,劝进行者,三福前面十句皆是自利,只有末后一句是利他。

自行功德圆满了,智慧具足,起大悲心,一定要行愿。佛门行愿以普贤菩萨为表法代表。佛教我们四弘誓愿,头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人之美,帮助他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要发这个愿。所以劝进行者这是利他。我们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人精进、进步,这个也都要有相当智慧的。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经典,这决定不会有错的。但劝人修其他的法门或念其他大经大论,可能会有一点问题,怕那个法门不能契机。不契机就会害人,是要负责任,有过失的。但唯有念佛法门可以介绍,因为它像是万用仙丹,什么病都可以治,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上面所讲的这三条,乃是三世诸佛修行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三福是一切诸菩萨成佛的基础,如果没有把基础修好,很难成就,所以不能疏忽。是故,净业三福可谓含摄娑婆世界的四大菩萨、东西方二尊佛之法门表法,宛如一棵菩提树,以孝敬为根,戒为干,悲与智双全为枝,展开无量数的叶,像行大愿出去,自然长成绿叶成荫的大菩提树。

贰、提问:鸠摩罗什大师的《弥陀经》译本,流通分中,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东方亦有阿閦鞞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唯独东方没有「世界」两个字,这是什么缘故?早年李炳南高士亦曾经提过,但他老人家没有继续解惑。另外,玄奘大师的译本里面的十方,都没有写出世界两个字;换言之,鸠摩罗什大师在他的译本里面使用的六方世界,但又唯独把东方省略世界两个字,它的文理为何?恳请净公上人慈示,不胜感恩。

愚生试着提出以下极粗浅概念,不知道是否也有大误,也请您一并解惑。

甲一、在印度或中国均以东方为上首,日出在东,在四季表春,在五行中属木。佛门的东、南、西、北、中并非物质、现象的方位,而是佛所代表的德行化现。东方乃日月星辰初始之处,表大圆镜智,为发心门。东方,首也,为万动之首。鸠摩罗什大师知华人喜简,领头羊可略言。上首,如朕,表第一人称所有格,对下可省略敬语。

甲二、本经以阿弥陀佛为本尊,以西方为归宿。然娑婆世界的众生,大部分是业障深重,福慧浅薄,此地劝信流通,涵盖东方不可尽的无量无边佛世界,什大师妙译点化后人注目,不要以为唯有娑婆世界的东方佛世界而已。

以上心得问题不妥之处,恳请老和尚慈批,无尽感恩。并恭祝净公上人法体安康,常住世间,阿弥陀佛!惭愧生一真至诚顶礼。

老法师:一真居士这一篇的心得报告,讲的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一切佛法最高指导的原则,并不是只有净宗,世尊当年在世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以这个为指导纲领。文字虽然不多,只有三条,每一条只有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看到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入佛之门。没有孝敬,孝养父母是孝,奉事师长是敬,我常说中国传统文化,孝是根,敬是本。今天中午我们也谈到这个问题,佛法衰了,传统文化也淡化了,甚至于没有了。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你要跟他提起传统文化他非常陌生,他不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孝敬没有了,古时候父子有亲,现在父子没有亲。所以孝亲尊师没有了,怎么办?这个难。如果没有这个根,我们学佛能得到什么?得到的是佛法的知识,佛法的智能、佛法的真实受用决定得不到。为什么?他要有孝敬这个心才能吸收;没有孝敬这个心,他吸收不进去,再好的老师都没用处,这才是我们真正忧虑之处。

至于经典里面的疑问,不只是今天他有,佛教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就有,世世代代都有。什么原因?原因是智慧没开,智慧开了就没有了。什么叫凡夫?六道凡夫决定有见思烦恼,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到,贪瞋痴是三毒,贪的核心是什么?情执,这是贪的根,情执,很难放下;瞋的核心是什么?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什么?是怀疑。慢跟疑,思惑这五种,疑是从痴里面开出来的,慢是从瞋里面开出来的。也就是说,慢跟疑也跟贪瞋痴同等的障碍,障碍我们不能见性,障碍我们不能开悟,障碍我们无法契入经教。怎样破疑生信?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深入经藏,另外一种是证得三昧。证得三昧效果特别殊胜,确实能帮助你破迷开悟。深入经藏还相当难,为什么?前面讲过,没有孝敬入不进去。这孝敬两个字,为什么?因为专,孝跟敬落实在专,你看,贤公所谓的「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专是孝跟敬结合的,有孝跟敬他一定有专,真正有专,一定有孝敬。这才能看得懂,经书能看得懂、能听得懂。

古时候容易,为什么?从小就扎这个根。我们的老祖宗聪明,这在上古时代,老祖宗的心很细、很清净,觉察出来宇宙的实相,觉察出来。实相就是真相,五种,就是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叫道,它不是人创造的、不是人发明的,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自自然然露在外面。我跟同学们分享常常提到,人生百日,体露真常。婴儿生下来一百天之内,你细心观察,这五个字在里头,它天性,它不是外面来的。这个天性是性德,怎样能把它保持,让它一生当中永远不变、永远不褪色,这就好。用什么方法?教育。所以中国教育不是妄想出来的,是从观察到事实真相,如果不教,他慢慢长大,他就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影响就坏了。本性本善,本善是什么?是亲,父子的亲,夫妇的别,君臣的义,长幼的序,序就是先后,朋友的信。这是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道,性德,自然的,不是学来的,本有的。

教育就是如何把它保持,让它不会变质。他慢慢长大,那就要扎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要了,让他慢慢懂事,三、四岁的时候他就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善恶,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中国人讲求胎教,母亲太伟大了。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人人都是圣贤,为什么不能做圣贤?教育疏忽了。如果人人都有好的母亲,像周家的三太一样,懂得教孩子,人人都成圣人。母亲要真正负起责任来,那很辛苦,特别是这一百天。一百天延长是一千天,一千天就是三年,三年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婴儿做最好的榜样,让他看到、听到、接触到全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父母要把父子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家里君臣,父亲是君,母亲是臣,家长只有一个,统统把它表演做出来,小孩统学会了。他出生,睁开眼睛他就会看,竖起耳朵他就会听,他就在开始学习。学习不中断,学习一千天,根深蒂固,他就有能力辨别。所以,五伦、五常、八德要做出来给他看。

到他长大了,古时候七、八岁的时候上学,之前都是父母教,家里头的大人教,各个都懂得。为什么?每个人从小都养成了,所以各个都懂,家里面伯伯叔叔、家人都看着他、都教他。六、七岁上学老师教,老师这个教,要把他前面这一千天他能做到的,慢慢的给他解释。那时候读《弟子规》,《弟子规》他全做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都是小朋友,启发式的教育,慢慢他就能明理,这个根扎得好。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诲、佛法的教诲,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他的心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用的是真心。真心接触,圣人的教诲真心流露的,佛菩萨的经典也是真心流露的,他就明白了。

一真同学后面提出六方佛,东南西北上下,罗什大师翻译的;十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再查一查玄奘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里面十方,十方都没有世界这两个字,那就可能是梵文没有。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怎么讲法,找不到经典的依据。必须到什么时候能解决?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的境界跟佛的境界相同,跟罗什、跟玄奘都相同,你就明白了。这个也不必勉强,为什么?最重要的是到一心不乱。如果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你不会得一心不乱,为什么?你有疑。

再告诉你,海贤老和尚、海庆老和尚、跟海贤老和尚的母亲,他们都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念过一部经,也没有听过一部经。他们统统都是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不拐弯,念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看他们往生的瑞相,多么自在,这就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真实的利益。有这个怀疑,贤公有这个怀疑,他九十二年念佛都不能有成就,为什么?有疑问。有疑问是今天的人必然的事情,科学,科学的方法第一个就是叫你怀疑,然后来找证明,再求证;没有证明,怀疑永远存在。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如果有疑,我不念这个经,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适合你,你就用哪个法门。如果你用《弥陀经》,就不能怀疑,怀疑就错了。佛这么多的法门是适合不同的根性,你喜欢哪个,觉得那个好,那个经第一,其他经都不如,《弥陀经》也不如。你修学一个法门,有教、有禅、有密、有净,你自己去抉择,可不能有疑惑。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什么办法?要找梵文的原文本,看看梵文里怎么说的,找依据。是他省掉的,我相信两个人译都没有,不是省略掉,不可能。玄奘大师跟鸠摩罗什大师没有见过面,不是一个朝代,怎么两个人都把它漏掉?你想想看,这不太可能。肯定是梵文原本不一样,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漏掉的,还是阿难结集的问题,这就一大堆的问题了,这问题很难解决。你问我,我把这个道理讲给你听。我不怀疑,所以我得受用。你要怀疑的时候,讲经把这个疑问提出来,让人有疑;是讲得好,但是给众生带来的障碍,让众生不能得利益,甚至于障碍众生这一生不能往生。不如海贤老和尚那个方法好,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大概他们都没有翻错,你认为经有问题,就一句佛号,海贤、海庆、海贤母亲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19日14:56: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2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