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55) 编号:02-042-0103
学生:「法轮未转食轮先」,开吉法师。
佛家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来到极乐寺,同修们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这里健康的饮食以及丰富的素食。中国古人教导我们,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是最健康的?
一、养生之道。《弟子规》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日常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不可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以免增加身体负担。《论语》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夫子劝勉我们,食物不要过分讲求精美,烹调不要过分要求细致。《老子》曰:「圣人为腹不为目。」饮食是为了吃饱肚子,不是为了满足口目。《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云:「斋戒不厌,心中欣欣。」斋戒是物质生活,欣欣是精神生活,人生的目的,是希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幸福快乐。中国古人懂得养生之道,佛教导我们要斋戒,这是诸佛菩萨的日常生活。斋是过午不食,首重于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清净心,这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暴饮暴食决定损害健康,简单的饮食,对于长生之道有很大帮助,对于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德教人,早晨吃得好,注重营养,不能多吃;中午吃得饱,不能过饱,八分饱即可;晚上吃得少,这是古人的养生之道。
二、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对于一位修行人而言,师父上人常常训诫我们:「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量寿经》经文曰:「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黄念祖老居士于批注中说:「表彼土菩萨平等游于十方佛剎,于所受用,皆不着取」。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生死轮回,证得圆满菩提,如果对于三界有所取着,那就变成了障碍。因此,释迦牟尼佛一生随缘自在度日,没有任何嗜好,无论是精神及物质上的受用,一切随缘,无有执着。师父上人告诫我们,所受供养要用真实修持来消化,日日于道业之中真有进步,才能够接受供养;否则的话,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此乃事实真相。因此,做为出家人,我们要认真修学,才不辜负十方施主的供养。对于净土宗修行人而言,我们此生若能够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成就了施主的功德与福德。
三、出家人三把刀。师父上人常常教导我们,老一辈常说,出家人三把刀,第一把是剃头刀,要会剃头;第二把菜刀,能当大厨;第三把是剪刀,能做衣服。如此,则基本生活就可以不求于人。因为出家人生活清苦,尤其初出家在寺院道场依众靠众,五年学戒,为大众服务,修福修慧,所以常住所有执事工作都要会。《无量寿经.积功累德第八》曰:「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黄念祖老居士在批注中引用《宝云经》所说的菩萨所修十法:一、内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随佛教忍;五、无方所忍;六、修处处忍;七、非所为忍;八、不逼恼忍;九、悲心忍;十、誓愿忍,其中内忍是属于安苦忍。
在《来佛三圣永思集》中,我们听到上海下贤老和尚说:「念佛修行要能吃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能图供养享受。」他形象的说:「吃苦哩,穿补哩;想当和尚,会当婆娘。」即使他已经一百一十二岁,若到哪里去,总是仍然带着针线包、锥子、剪子等小工具之类,凡自己用的、穿的,全是自己洗洗、自己缝缝补补的,从不张口麻烦人。他说,我还能动,眼又不花,能干的自己干,啥都叫人伺候,那就退坡了。而且,老和尚直到往生前一天,还在寺院门前翻整菜地。老和尚的行持,给我们这些喜研经教,却不务实修的六道薄地生死凡夫以深刻的警示。
二00九年,当弟子的剃度恩师,上满下成老和尚舍报示寂之时,师父上人嘱咐我们开字辈的师兄弟们,从华严讲堂下来,为常住大众服务。于是师兄弟们扛着斧头、提着菜刀,每日清晨三点多就起来,为常住劈柴、洗菜、煮饭。而弟子,这位平日只会提笔写字的读书人,也当起了火头、饭头,扎着围裙给几百人包水饺,用手揉馒头;烧大灶,用铁铲子炒大锅菜,还被油烟熏呛得直流泪。直至现在,当师兄弟们回忆起这段生活,依然津津乐道,法喜充满,溢于言表。时隔多年,弟子深深感受到,师父上人正是在锻炼我们的体质,磨炼我们的意志,更是蕴涵着古德五年学戒,以及促进寺院僧团和合与团结的教育意义在其中。
四、两个世界的味道。二0一一年底,在刘素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同修数人在香港共同合作,做了一桌名为「莲池海会」的素菜,供养师父上人和诸位大德。所有的菜品都由刘老师亲自起名、下菜单,大云居士做的东北炖酸菜锅,被称为「莲池海会」,刁居士做的烙饼卷土豆丝,被称为「一心不乱」,陈老师做的烙茄盒,被称为「莲花朵朵」,还有弟子做的拍黄瓜,被称为「清凉世界」。我们在每道菜品前面都贴上标签,注明它的称呼。坐在饭桌前品尝菜肴,却念念不忘莲池海会的依正庄严,大家都吃得法喜充满。结束后,刘老师开心的说,等我们下次到香港来,再继续开办「莲池海会」。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吃饭,但是凡夫是愈吃愈迷惑颠倒,而觉悟之人,能够通过饮食滋养色身、长养法身,念念觉而不迷。记得雪庐老人在《两个世界的味道》中,通过炒苦瓜等苦、辣、酸的菜品,讲述了充满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众苦交煎的娑婆世界的味道;又通过香甜美味的糯米藕、蜜炙莲子等甜品,讲述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的味道。而极乐世界衣食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这更是殊胜至极,不像娑婆世界众生为衣食而奔波劳苦。这就是雪庐老人心心系念极乐,念念不离净土的警示,在饮食之中,处处启发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觉性。
五、佑民牙医诊所见闻。几天前,当我们走进刘明德医生的诊所,赫然入目的是「佑民牙医诊所」六个字。「佑」字是形声字,从示右声,佐助为右,加示旁,专指神助之意。因此,「佑」字有神明护卫之义,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民」指百姓。「佑民」就是祈求诸佛菩萨、诸天神明护佑天下百姓之意,由此可见主事者仁民爱物的真诚爱心。更令人感动的是,走进大门立刻就看到电视机正在播放着上海下贤老和尚「贤公和尚,佛门榜样」的光盘,并听闻到庄严的阿弥陀佛佛号声。候诊室旁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佛陀教育的书籍和光盘,宣传板上全都是劝化修行的格言经句。这哪里是诊所,这分明是华严会上诸佛菩萨慈悲接引,度化众生的庄严道场。
刘医生和护法大德们非常热情的请我们吃早餐,素食面线、烧饼油条、素饭团和龙泉黑麦汁,这看似朴素平常的家常便饭,在这里吃起来竟感到无上的美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无量寿经》经文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第四愿就是三十二相愿,在佛的三十二相中,第二十六相即是「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三藏法数》引用《法界次第》曰:「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亦即所有的食物到了佛的口里,一定是最好的上味,此乃佛身心清净、意地善良之显现。查阅经论不难发现,此相之前世业因是,「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于无量世不待求已,然后方施」(《优婆塞戒经》),「常施病者药」(《圣大解脱经》)等等。由此可见,津液当中得上味之因就是平等的爱心,此爱心是从自性之中自然流出。诸佛菩萨正是将自性之中对一切众生的真诚爱心发挥出来,并真正认识到,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和自己是一体不二的关系,所以才感得殊胜的妙相。
在刘医生的诊室当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在牙医治疗台上播放的仍然是「贤公和尚,佛门榜样」的光盘,这不但能让患者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而且会感到特别安心。因为许多老人都说,他们生平最怕的就是去看牙医,一听到牙钻机的声音,简直令人闻风丧胆。可是却有很多老人宁愿坐着飞机,不远千里来此地看诊,就是因为这里让他们感到有回家的感觉。刘医生对于许多大德同修,特别是年长的老人,不但是平等关怀照顾,对疗程较长者还包吃包住,真正体现了诸佛菩萨平等无二的真诚爱心。
走到世界各地,我们会发现,其实在虚空法界的尘剎寰宇之中,诸佛菩萨殊胜庄严的接引道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记得从前在聆听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宣讲《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时,恩师曾经介绍过,「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诸佛菩萨带领四众弟子遍游虚空法界,以佛陀教育主导一方、主导时代,以殊胜绝伦的净土大法,使弥陀名号、贤公德泽妙音普闻,使听者、闻者生大欢喜心。从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成为极乐世界莲池海会的阿惟越致菩萨,并和阿弥陀佛、贤公和尚一起乘愿再来,普度众生。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吉浅显的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惠予批评指正。开吉在此顶礼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吉法师的报告,那里面还有两份是吧?讲到养生之道,结合佛法,也就是把佛法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这也就是传戒师对海贤老和尚的赞叹,海贤老和尚修行是在生活当中,这是最难得的。把佛法变成生活,你才真正得受用,如果没有变成自己的生活,那只是言说,实质上的利益没有得到;实质上得利益,真正消业障、增福慧。他提到《宝云经》上讲的十种人,我们要特别注意。学道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不能忍,都被这一个字淘汰掉了;如果处处能忍,就成就。我们很明显看出,海贤老和尚这一生成就得力于什么?忍,他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跟人计较。而且方法用得非常巧妙,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就能忍,放在心上就不能忍了。心只跟阿弥陀佛相应,不跟一切境界相应,这是功夫最得力之处。
末后他举出刘医生把他的诊所变成道场,这也是海贤老和尚所说的,他所学到的佛法真用上了,道场接引众生、普度众生。而在里面修四摄六度,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你到他那个诊所就是进入道场,非常难得。学佛的人,无论哪个行业,都可以将你的这个行业变成道场,自他二利,功德无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