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58) 编号:02-042-0115
学生:贤公和尚的普贤行、文殊智,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贤公和尚的普贤行、文殊智」。
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在七月六日宣讲的《净土大经科注》中,引述黄念祖老居士批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发十大愿王」。恩师开示到,海贤老和尚圆满具足了普贤行与文殊智。在中国的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能够将孝亲尊师、慈悲、智慧落实于生活、工作及处事待人接物之处,称为普贤菩萨。惭愧弟子在学习《来佛三圣永思集》时深深体会到,海贤老和尚以自己一生的行持体现了普贤之行,并以尊师重道的德范彰显了文殊之智。
壹、贤公和尚的普贤行。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是华严长子,其最高之德行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他是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普贤十大愿王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弟子在此略举数项来证明,贤公和尚行持之中的普贤行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一者礼敬诸佛。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此,极乐世界人人都是礼敬诸佛。海贤老和尚对诸佛的礼敬,首先体现在他对母亲的诚孝、对老师的恭敬,并将此真诚恭敬扩展到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从而真正体现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之行持。贤公把母亲接到桐柏山上孝养,此乃养父母之身;贤公一生认真奉行母亲对他的教诲,为人要和善宽厚,千万可别做恶造罪,此乃养父母之心;贤公护持母亲精勤念佛,直至母亲自在往生,此乃养父母之志。所谓「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贤公助母亲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是尽了为人子之大孝,是真正的礼敬诸佛。
贤公一生至诚遵守传戒师的教诫,唯传六字洪名,嘱其一直念去,一句佛号念了几十年不拐弯,这是对传戒恩师至诚至真的礼敬。贤公在文革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历经磨难,妥善保存传戒师的骨灰,并在文革结束后,重新将师父的灵骨重新建塔安葬,这是他对传戒恩师传法恩德的至诚回报。平时贤公从不在拜垫上拜佛,总是在地面上拜,对佛恭敬到了极点。他说,拜佛是要拜出自性,拜出清净心。贤公一生性情温和,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慈心爱物,戒杀放生,真诚善待一切众生,人们从没有见他老人家发过脾气,也没见他毁谤、轻视过任何人。
净公恩师教导我们,从理即佛而言,一切众生都是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是法,动物是佛,植物是佛,矿物是佛。因此,礼敬的对象包括十法界依正庄严,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在寺院内外,贤公看到有猫狗等小动物来回出入,就把供果食品给牠们分食,并嘱咐人们不要打,不要伤着牠们。他说这都是众生,跟咱们人一个样子,都有灵性。贤公还亲自栽种名为七点半的稀世奇花,七点半花开,花开见佛,一花开时百花开。那是他亲手栽种、浇水、拔草,细心管理,才开放出如此火红美丽的花朵。这处处体现了贤公对有情、无情众生的真诚礼敬。
净公恩师教导我们,对善人、恶人都要恭敬,无论是尊重我的人、爱我的人,还是误会我的人、毁谤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要一律平等真诚恭敬。因此,多年前电工无理强行收费,还打了贤公两个耳光,贤公说:忍忍算了,能忍就心里安生,他打了算是给我抓痒,唾沫吐到脸上当是洗脸,跟人不要争高论低,就没烦恼,忍者自安。这就是礼敬诸佛普贤行的真实体现,因为普贤菩萨是证得法身的菩萨,普贤就像母亲一样,对待一切众生,哪怕是迷惑颠倒的众生,都丝毫不改他的真诚恭敬。净公恩师教导我们,学佛就要从礼敬学起,以真诚心修礼敬,清净心修礼敬,才能够入门。
二者称赞如来。礼敬诸佛是从相上而言,称赞如来则是从性德而言,因此,与性德相应的要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就不称赞,这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有明显的表法。贤公和尚曾与宗门高僧海墨法师、体光法师在塔院寺结庐共修。海墨法师喜研经教,擅长演说,后闭关念佛,预知时至,趺坐而寂。体光法师根性非凡,曾亲近过虚云老和尚,深得嘉许,被公认为是得虚云老和尚心印者。贤公每每提及此往事,无不极力赞叹二位法师的修持功夫,这就是贤公称赞如来的体现。贤公老和尚此生最后一个表法,就是表僧赞僧这个法。二0一三年元月十三日,当居士们带着《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一书去看望贤公时,他如同看到盼望已久的宝贝似的,无量的欢喜。他马上穿袍搭衣,拿着书本,主动要求人们给他照相。表了这个法三天之后,他就安详自在的往生了,这是贤公为我们作证转。有居士问,老人家您知道净空法师不?哪知从未看过光盘的贤公赞叹道,「再来人」。并再三告诫学人,一定要善护口业,千万不可毁谤圣贤人,说话口满可不好!佛门弟子互相赞叹是佛法兴旺的气象,若是互相批评,自赞毁他,这是佛法衰灭的现象。这是贤公以其最后的身行言教,告诫佛弟子,一定要能够称赞如来,警示我们,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三者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是以平等之心供养诸佛菩萨及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普贤菩萨是以真诚之心供养父母、师长及一切众生。种善因得善果,财供养得大财富,法供养得大聪明智慧,无畏供养得健康长寿,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海贤老和尚尽其一生都在力行广修供养,三种供养圆满具足。贤公财供养是以内财为主,外财兼之。内财供养体现在他一天到晚都不闲着,还什么活都干,直到过世的前一天,还在门前翻整菜地。他曾开垦过十四片荒山,助人修建过十一所道场。他非常勤快,干啥都不惜力,凡是挑水、洗菜、做饭、洗刷锅碗,样样干到前头。还把寺院上下里外,甚至厕所,都打扫整理得干净无染,使人置身于舒心环境之中。就连师兄弟们的衣物、佛饰和寺院法器,都及时予以清洗整理,不沾泥污。难怪传戒恩师对徒弟们常说,海贤是在实际生活中修佛,这最难得!
贤公的外财供养,体现在居士们供养他的钱全部留在所在的寺院或佛堂,做为放生或印经书的资金。一九八九年国家遭受洪涝灾害,贤公把寺院仅有的自己耕种的一千二百斤粮食上交国库,分文不取。贤公的法供养是以一生的身行言教做表率,以劝化大众念佛为要旨,在在处处随缘开示,给人以无尽省思。他经常说:念佛念到一定时候,不管啥时候都在念佛,别看我在干活,我还在心里时时念着佛哩。即使是在往生的前三天,贤公还不忘叮嘱学生们,要念佛,其余啥都是假的。并且说,我早晨三点钟,有时一点就起来念佛,我有时念佛不出声,在心里念。学生们谨记在心,依教奉行。
贤公是修无畏供养的好榜样,贤公爱老敬老,所以自己才能够得老。他孝亲敬师、友爱师兄弟,不辞年迈,远赴广州为海庆法师装饰金身。早年寺院没有香火供养,几乎是贤公一个人辛勤劳作,供养五个年老体弱的老和尚,直到他们一个个往生。无畏供养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因此,即使贤公已经一百一十二岁高寿,他仍然思惟敏捷、身心康健,不但生活能够自理,还坚持农田劳作。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二0一二年夏,南阳居士去看望他,贤公在送他们出门时,忽然童心大发,亲自搬着木梯子爬到柿子树上摘了一筐柿子,下来后一一分送给每个人。看着一百多岁的老人爬高下低,那种慈悲真诚,人们眼眶里涌出了泪水。
四者忏悔业障。章嘉大师曾说,忏悔业障要用真诚心、恭敬心,决定后不再造,此乃真忏悔。真正忏悔要真放下,真放下的先决条件就是要真看破。贤公和尚一生真正看破放下,他没有豪言壮语,从来不做经忏佛事,但他不论闲忙,佛号从不离口。忏悔业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净土,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是把所有一切恶缘统统断掉,因此极乐世界是尽善尽美的世界。贤公说,我没有上过一天学,不认得一个字,上山剃度后,师父就叫俺光念阿弥陀佛,叫俺明白了不要乱说,不能说,不要指手划脚。我现在一百多岁啦,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可是老佛爷都没叫我跟他去,说我修得好,再多活二年,做个样子给大家看。贤公就是凭着老实、听话、真干的真实修持,真正具足往生净土殊胜无比的善根、福德、因缘。
在此仅举此数端,即可体现贤公和尚行持之中所彰显的普贤行。至于普贤十愿之后的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亦集中表现在贤公和尚往生前手持《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为《净土大经》以及净公所宣演之佛经作证转。恒顺众生表现在贤公和尚接受供养,自己却分文不取,且不留戒指、拐杖等生活行持之中。普皆回向表现在贤公和尚爬上自己的石塔,用手拂去厚厚的积草,坐在塔顶,夕阳下深深的凝望西方。弟子感受到,这正是贤公将自己一生的普贤行,全部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体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此暂不一一详述。
黄念祖老居士在《科注》中指出,普贤十大愿王,正是弥陀大愿之第三十五愿之广演。弥陀第三十五愿愿文中有「修菩提行,行普贤道」的经文,以此证明极乐世界是普贤十愿的法界,极乐世界无量无边一切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由此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贤公和尚与阿弥陀佛、普贤菩萨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他正是普贤菩萨之慈悲化现。我们应当学习贤公,效法贤公,亦尽己之力为《无量寿经》、为净土法门作证转,方不负这位百岁老人的慈悲示现。
贰、贤公和尚的文殊智。通过学习《来佛三圣永思集》,弟子体会到,贤公和尚尊师重道的精神,是他能够一生成就的根本原因。贤公于二十三岁时赴湖北荣宝寺受具足戒,传戒师本是临济宗白云系的一代大德,然而却不曾教授贤师参禅打坐,也没有教授讲经说法,唯传六字洪名,嘱其一直念去。此乃传戒恩师对贤公所传之法,他尽其一生信受奉行。贤公谨遵传戒师诫训,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不曾间断。每天早起拜佛、念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刻骨铭心,行住坐卧片刻不曾丢失。他常常告诫身边人,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粗茶淡饭皆是修行,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在文革期间,贤公虽然历经磨难,却一直为大众示现着僧宝的形象,没有脱去僧袍,这也是他尊师重道的体现。多年之后当弟子们向贤公问起,当时为什么坚决不肯还俗时,这位并没读过书的老人,却张口说出了几句盖天盖地的言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出家再返家,不如不开花」。惭愧弟子体会,为什么说不如不开花?因为结不了佛果!
贤公尊师重道的行持,与文殊菩萨之智德完全相应。我们刚刚学过《无量寿经.法会圣众第一》,经文曰,「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黄念祖老居士在批注中说,「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是诸佛之师」。念老引《放钵经》曰,「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在早年,曾经节录过《华严经》的「文殊菩萨示善财文」,经文曰:「文殊师利菩萨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这段经文非常重要,为我们说明了事师之道,亦即《吉凶经》所言「从明师受戒」。
善财童子是修学大乘的榜样,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教导他如何亲近善知识才能成就无量智能。求善知识,勿生厌倦、懈怠之心;见善知识,不可有自满之心,不可得少为足;亲近善知识,一定要依教奉行,最忌讳阳奉阴违;对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古德教导我们,不见师过才能专信不犯,若是常找老师的过失,即使是诸佛再来,我们也丝毫不得利益。贤公和尚的尊师重道还体现在他不见师过,当师兄弟对他指指点点,以无中生有的谣言诋毁于他,甚至连师父都对他严加斥责之时,他没有半句怨言,也不为自己辩解。直至从远方回来的师兄弟为他阐明清白,他的冤屈才得以洗清。隐忍自持,尊师自重,是贤公和尚的至善至德。
《华严经》清凉大师疏曰:「善知识设实有过,尚忘非取法。至圣尧舜,其犹病诸。自除如来,孰能无过。以人废道,翻是自欺。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清凉大师开示道,善知识即使真有过失,也不要放在心上。即使是圣人尧舜,想要一生没有过失都很难办到,只有诸佛如来才真正没有过失。若是看到善知识有过失就不肯跟他学,这是自己欺骗自己。因此,清凉大师特别教导我们,不能够以人废道,才真正能得殊胜的功德利益。
参、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真正圆满成佛,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普贤与文殊两位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念公注云,「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
综上所述,贤公和尚以自己一生的真实修持,真正实践了十大愿王普贤之行,与尊师重道的文殊之智,是我等下愚凡夫的良师益友,是末法九千年净宗学人的绝佳榜样。愿我等同伦效法普贤之行,圆满文殊之智,以贤公和尚为榜样,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满成佛。
以上是惭愧弟子学习贤公行持的浅显心得,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吉师的报告很感动人。大乘教里,特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表法,文殊表智,普贤表行。在《华严经》上,普贤排在第一,如来长子,文殊排在第二,称他为庶男,庶就是第二个位次。他两个是分不开的,排名先后也是表法,代表《华严》是以行为主,解是帮助行的,行是主要的,行的纲领就是十大愿王。前面四个,他讲得很清楚,重要的就在前面四愿,礼敬、称赞、供养、忏悔。真正懂得这个意思,依教奉行的人,尤其是修净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果真正把目标定在极乐世界非去不可,不去,来生就是三途,把这桩事情摆在我们眼前,让自己选择,就不至于懈怠,不至于拐弯了。用功,海贤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一句佛号念到底,真信、真愿,就圆满功德。
这个法门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成就,难在哪里?难在难信,真难信,信了之后一定认真去干。第二个难在什么?懈怠,特别是遇到挫折,精神提不起来,这个时候容易退转、容易堕落。用什么方法?我教同学,每天把光盘看三遍,防止这个问题。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好榜样在眼前,天天看他,天天去体会他,一遍比一遍深入。许多同学照这个方法去做了,告诉我,效果非常好。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真诚、清净、恭敬,有这三个心态,再真正加上老实、听话、真干,没有一个不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都高,无论出家在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没有一个不成就。所以海贤法师这个表法,往生之后的功德大了,我们要认识,我们要替他宣扬,让大家都用这个方法,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