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59) 编号:02-042-0119
学生:「摩诃迦叶尊者的表法」,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摩诃迦叶尊者的表法」。弟子很惭愧,虽曾在云南鸡足山下居住两年,经常去朝拜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华首门,却不甚了解迦叶尊者的行持。近日得蒙净公恩师讲述《净土大经科注》,才对尊者的头陀行有所体会,并深深感受到贤公和尚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身行言教的良苦用心。
一、摩诃迦叶尊者的头陀行。《无量寿经》经文曰,「尊者迦叶」,迦叶尊者是宗门初祖,在无量寿会经文开端就指出位列上首的声闻众。黄念祖老居士引用《会疏》所言,表明他们都是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的大圣者。迦叶尊者排在第四位,迦叶是尊者的姓,翻译为龟或饮光,表其智慧、道德之光强烈,如同太阳一样。在毘婆尸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冶金师,与一位贫女共同用黄金庄严佛像,因此感得九十一劫身如黄金的殊胜果报。迦叶尊者是大富长者之子,他能舍大财,出家修苦行,修头陀大行,在世尊的弟子中是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修十二头陀行,念老在《科注》中批注,「十二行者:一、住阿兰若(寂静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四、日中一食;五、节量食;六、过中不饮浆;七、着粪扫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坐;十、树下宿;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
弟子每日恭敬学习「贤公和尚,佛门榜样」,体会到贤公和尚一生都是在落实头陀行,在此仅举数例以证之。十二头陀之住阿兰若,贤公和尚深居南阳社旗来佛寺乡间小寺庙几十年,当年的来佛寺完全符合阿兰若的标准。这也正是净公恩师所倡导的,只建二十人以内的小道场,远离闹市,修道办道,便于护持,也无有争夺寺产之忧,是十分理想的修行环境。十二头陀之常行乞食,来佛寺地处偏远,不便于沿门托钵乞食,但贤公和尚谨守古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诫训,甚至连演强法师去桃花洞时,贤公还给他四十斤芋头种,种上后他才安心的长住寺院,由此可见老一辈修行人的作风。
十二头陀之着粪扫衣,贤公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的,穿的是补的。老人家说,念佛修行要能吃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不能图供养享受。即使他已经一百一十二岁了,若到哪里去,总是带着针线包、锥子、剪子等,凡是自己用的、穿的,全是自己洗洗,自己缝缝补补。贤公持戒吃苦的行持,还体现在他一百一十二岁时,居士们给他老人家庆祝生日,在饭店包了一桌素菜,想不到贤公一口都没吃,最后只吃了一碗芝麻叶面条。当居士们和他老人家照相时,贤公满脸的不悦,与他放生后满脸喜悦的和居士们照相形成鲜明对比,这是老人家一生因为铺张浪费最为不高兴的镜头。十二头陀之冢间坐,贤公和尚曾经爬上自己的石塔,用手拂去厚厚的积草,坐在塔顶,夕阳下,深深的凝望西方。贤公总是把死字挂在额头上,他总是说:「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年纪大了,再不走,会给人多添麻烦」。贤公还说过:「我宁愿死,欢喜往生。灵魂成佛了,全世界都知道。」贤公的行持,体现出他念念回向西方、念念求生净土的恳切愿望。
惭愧弟子体会到,我们与贤公和尚相比,自己之所以道业尚未成就,往生从无消息,都是因为日日因循苟且,耽染尘劳,往生之心不切,不能够把死字挂在额头上所导致的。迦叶尊者与贤公和尚就是以十二头陀之苦行,扫除尘累,澄净身心,断除自己的分别执着。迦叶尊者年老之时,依然苦行不辍,佛陀悲悯他年岁太大,劝他休息,可是他仍不舍头陀之行。于是佛陀赞叹他说,「有头陀行,我法久存」。因此迦叶尊者在佛的众弟子中是头陀第一,他真正做到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因此才能够使得正法久住。近日在《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中,我们聆听了鸡足山大士阁、报恩寺的法师们的心得报告,很受感动。这些开字辈的法师们落实四根,深入经教,身体力行,纯净纯善,使人不禁想起古人之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弟子感受到这都是得力于净公恩师的慈悲教导,以及印信法师、向馆长孝亲敬师的身行言教。
二、落实八敬法。近代云南鸡足山是在虚云老和尚手中重新兴盛起来的。虚云老和尚一生持戒吃苦,他老人家曾以一副对联自述其一生,「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宏琳法师在《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的开头,首先引用虚云老和尚的开示,修行要一门深入,以一门为正,诸门为助。各修一门,彼此不互谤,谤法、轻法、慢法都不对。欲想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互谤是佛法的衰相。老和尚这段慈悲开示,为我们后世佛弟子留下了深深的警示。从前定弘法师曾经教导过弟子,出家女众若要持守戒律,落实僧僧互赞,首先要从八敬法开始做起。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中为我们讲解正法、像法、末法之时,节录了《三藏法数》三时的批注,其中在正法时中说,「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出家女众一定要遵守佛所说的八敬法,正法还能够住世一千年。
八敬法的内容是:「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法」。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比丘尼见到比丘一定要尊敬,即使是出家百年的老比丘尼,见到出家刚一年的比丘也要顶礼礼拜。因为佛把传法的使命交给比丘,比丘是代表如来住持正法,所以比丘尼不可轻慢比丘。二、不得骂谤比丘。即使是出家百年的老比丘尼,也不能够谩骂、毁谤比丘。要修六和敬,奉行和为贵,僧团若不和,佛法就不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二0一二年冬,中国当代大德九十三岁的上惟下清长老,为《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题写书名,并赞叹净空老法师。惟清长老持戒精严,修持真切,道德崇高,远近闻名,是四川峨嵋山戒腊最长的高僧,为四众弟子所敬重和景仰。二0一四年甲午新春,为祝贺上净下空老法师八十八大寿,九十五岁高龄的惟清长老再次挥毫题字,「住持正法,叶落归根」。我们从录像数据中见到长老俯首握笔,专注而认真,题写出了这幅清奇俊雅的墨宝,表达着长老内心最为真挚的心声。护法大德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达香港,净公恩师将它供奉在香港的摄影棚之中。中国江西临川九十三岁高龄的上印下空尼和尚是弟子的传戒恩师,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童真入道,十九岁时礼上本下焕大和尚剃度出家,一九五五年于云居山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在戒坛上,印空尼和尚给予弟子最深的教诫就是八敬法。尼和尚虽近百岁高龄,戒腊五十六年,当比丘戒坛中年轻的尊证阿阇黎、开堂大师父来到我们的戒坛开示时,弟子见到尼和尚对他们非常恭敬的顶礼跪拜。这一幕给弟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敬法第三,不得举比丘过。比丘纵使有过失,也不能说他的过。因为比丘的形象是代表如来住世,我们要维持他的形象,让一般大众对佛法生起信心。若是破坏正法的形象,就是破和合僧,果报在无间地狱。四、从僧受具戒,在大僧会下受具足戒。五、有过从僧忏,自己有过失要在大僧面前忏悔。六、半月从僧教诫,每半月认真忏悔改过,接受大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每年三个月结夏安居,接受佛门进修教育。八、夏讫从僧自恣法,夏安居圆满,在自恣法会中发露忏悔,接受别人批评,改过自新,提升境界。比丘尼接受这八敬法,正法依旧是一千年;比丘尼若是不接受这八条戒,那正法就减少五百年。
三、三学一源佛法兴。在鸡足山华首门中守衣入定的大迦叶尊者是传佛心印的禅宗初祖。黄念祖老居士在《科注》中引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第三卷经文,「梵王至灵山,以金色钵罗华献佛,舍身为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这段经文所讲述的就是迦叶尊者拈花微笑承传禅宗教法的公案。念老指出,「今上首中,标举大迦叶,正表禅净不二之深意」。这说明禅宗和净土宗都是同源共祖的一家人。
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在三学兴衰中说,佛门古德曰:三学(律禅教)一源佛法兴,三学互诤佛法亡。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传,所以都是一家人,理应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互助合作。世尊的律、禅、教,都是教人看破诸法实相,放下情执妄想,同归涅盘耳。因此各宗各派起源相同,归宿相同,都是如来所宣正法,都是通往成佛之道的法门。净公恩师说,海贤老和尚受阿弥陀佛的嘱咐,叫他表法,他一生所表的法就是劝告我们要回归一源,不要再有争论和批评,老实修行,要肯定每个法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因此净宗学人只要依照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一部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一句佛号,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以海贤老和尚为榜样,尽此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圆满不退成佛。以上是惭愧弟子恭敬学习《净土大经科注》的浅显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弟子在此顶礼感恩。
老法师:开吉法师这一篇「迦叶尊者的表法」,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的学习。头陀行就是常说的苦行,苦行,经典上略举十二种,迦叶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做到了。出家比丘尼,佛垂教的八敬法,如果真能修八敬法,正法依旧能恢复一千年。现在正法、像法都过去了,末法一万年,依照中国上一辈大德们的说法,今年是世尊灭度三千零四十一年。末法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今年四十一年。佛法传到今天,大家心里都有数,变质了。为什么会变质?敬这个字没有了。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赞就是敬,没有敬怎么会赞得出来?心里头有敬,表现在外面才有赞,这是美德、是性德。要知道,自性里头本来就有孝敬,孝敬是性德根本的核心,万德万能都是从这个核心流现出来的,由此可知这个多重要。
中国人重视孝敬,佛法也是重视孝敬。佛陀跟中国古圣先贤,真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不是大略,完全相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五伦,五伦里面头一个是孝道。五伦的第一伦,父子有亲,就是亲爱。这个亲爱可了不起,纯真无妄,尽善尽美,万德万能都从这个字里头流出来,多重要。用父,这是父母,这是孝道。敬用老师做代表,孝用父母做代表。净业三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奉事师长是敬。我们的身体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得自于老师,中国人懂得孝亲尊师,这个确实外国人不懂。对父母为什么要孝?对老师为什么要尊敬?他们有疑问。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头没有疑问,天经地义,因为性德,自性本具的。你只要用真心,自然就有,妄心里头没有,真心里头有。真心就是以孝敬为根本、为本体,万德万能都从这个里头生出来,你说这两个字多重要!现在这两个字没有了,不能怪他。《无量寿经》上说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孝敬是道德的根、是道德的本,道之根,德之本,没人教,先人不知道,不懂。先人是什么?说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他的长辈。「无有语者」,没有人教他,没有人告诉他,「殊无怪也」,他不孝、不敬,不要责怪他,原谅他,他可怜。佛经上常说,「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有幸,虽然生在动乱的时代里头,老人不知道了,我们算是很幸运,生在乡下。这个乡下是明清两代中国学术里头桐城派的老家,所以文化气氛很重,一直到我这个年龄还感受到。比我小几岁的不知道,大概比我小一、二岁的人都不知道,我这是最后一代。我还看过大家庭,在大家庭里面还住过二、三年。十岁,离开农村,搬到城市里面去住。以后农村这个大家庭,经过八年抗战,抗战胜利之后完全没有了,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了。安徽的江南,这些大家庭建筑还在,还好没有毁掉,现在当作文物保管。人没有了,人都离开了。看到那一个村,几十栋房子,从前是一家人,人口大概都是三百人左右,如果是旺族,有六、七百人。所以家庭是个社会组织,你能够治家,把家管理得好,你就有本事治国,所以齐家之后就能治国。中国古时候这些读书人,考中了进士、举人,都会被委任为地方官员,他懂得管理。这管理在哪里?从小在家学的,家庭就是个小型的社会。
中国有一本着名的小说《红楼梦》,那就是写一个家庭,完全以一个家庭为背景。你看了这个,知道中国古时候的家庭。古代这种家庭,虽然它有正负两面,其实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有正面、有负面。完全用负面来做批评,说它一文不值,错了;完全要说它是正面,尽善尽美,也是错了,这说话都不公平。它的优点是哪些,缺点是哪些,这是正确的。优点如何保留,缺点如何改进,这社会才有进步。不能把古圣先贤这些东西糟蹋掉了,这个东西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有它的道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是战争之后,西方文明进来了,中国人自己大概一百五十年疏忽了教学。人民向往西方,向往小家庭,夫妻两个自由自在,没有人管教,好,向往这个。可是等你老了,退休、老了,你的儿女长大也都分散了,你才知道苦。大家庭最大的好处,老年人的幸福,老年人的乐园,中国人享福是在晚年。小时候儿童严加管教,真的一点自由都没有,小孩一举一动都得守规矩,养成习惯。好!他好的德行全部学会了,根扎得非常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个根扎得稳,到他老都不会丢掉。这样想起来西方社会是跟中国不能相比的。所以正负两面都要兼顾到,中国人讲阴阳,无论世间出世间离不开阴阳的原则,统统都有两面,都要认识清楚。正面的要赞叹,负面的也不必毁谤,改进,让它到尽善尽美。实际上,真正尽善尽美是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得大圆满,没有生到极乐世界不行。
所以这个迦叶尊者的表法,我们应该学习,也就是世出世间法不怕吃苦,不能不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就是守规矩,别人不守我守,别人不愿意吃苦,我愿意。吃苦有什么好处?烦恼轻,智慧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