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82) 编号:02-042-0166
学生:「南山律翻邪三归要义」—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之三十一。
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律师、住持方丈、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姐,诸位在家菩萨们: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南山律『翻邪三归』要义」。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上果下清律师慈悲开设《南山律在家备览》课程,亲授「宗体篇」要义。弘一律师在「归戒仪轨」一章中,引道宣律祖《四分律随机羯磨疏》说:「三归五戒乃至别脱、由佛出故开立此法。」(《萨婆多论》)三皈、五戒乃至别解脱戒,是佛陀出世才开设和制定的,是无比殊胜的因缘。
我们学佛弟子修行若是想要有所成就,不能够离开三宝。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吉祥云比丘代表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在僧团之中最重要的是「以戒为师」,《妙住比丘章》说了二十种戒,都显示出其所得的无碍解脱门,是由守持如来「别解脱戒」而来的。正是《清凉疏》所说的:「具足三学,如天三光,如鼎三足,阙一不可」。
佛弟子要能够辨明「世善」和「戒善」的不同。《萨婆多论》说:转轮圣王是人王,以十善来化导众生;大梵天王是天主,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教导众生。十善和四弘这些世间的善法,在劫初已经就有了,但是世善并不能够清净超升,出离六道。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不是为世间的有漏善法,而是为教导众生断除烦恼,永远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系缚。因此阐明「戒善」来教导众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是世尊教化众生的总纲领,任何法门都不能够违背。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的第二章第一节就是「翻邪三皈」。皈依觉、正、净三宝,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性德,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翻过来皈依觉正净,此乃「翻邪三皈」得名之由来。今谨以翻邪三皈的六项要点,来略述其要义。
【一、归意】
《业疏》引《多论》曰:「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一切众生都是以三宝做为所归,三宝有救护的意义,救护众生离苦得乐。就如同有人得罪了国王,于是就急忙的投向别的国家,以求得庇护和救护。那个国家的国王就下诏说:「你为求得救护,而来投靠于我,就不能离开我的国境,不要违背我的教诫,我必定会救护于你。」众生也是如此,是「系属于魔,有生死过」。魔有四种: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魔是折磨,使我们的道业不能够成就,不能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若未能皈依三宝,都是系属于魔;皈依三宝,魔就无可奈何了。
【二、显相】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三宝有四种,「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一体三宝」。《戒疏》又说:「四宝为言,理宝为胜。」老法师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中说:我们通常讲皈依三宝,是要以「同体三宝」为真正皈依处,才能真正得到修学的功德。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就是同体三宝,不但三宝同体,生佛同体,乃至于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一不是同体。《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性就是它的本体,本体是自性,所以说万法唯心。
《戒疏》曰:「此三益世,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希世独达,可重名宝。」三宝利益世间一切众生,近而言之,能超拔三有出离苦趣;远的来说,能够清除众生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达到究竟成佛,是世间稀有难得、可尊可重之宝。清公律师教导我们,《南山律在家备览》文辞优美畅达,学习《备览》就等于是学习了「南山三大部」。
《戒疏》引《宝性论》说,称之为「宝」,共有六种意思:第一、「希有义」:佛法是世间稀有,世宝是贫穷之人所不具有的,三宝是薄福之人难以遭遇的。四众弟子一生当中有机会听闻佛法,是稀有难逢之因缘。佛在经典中说,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一生才能够得度。第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疵垢秽,三宝绝离诸多有漏。佛法修学最主要的,一定要离开染污,特别是心灵的染污。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第三、「势力义」:世宝可解世间的穷苦,三宝六种神通难思难议。「势力」是自性本具的,离染污后就会现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学佛真心现前,就具有此势力。第四、「庄严义」:世宝能够庄严色身,三宝能够庄严法身,是用智慧来庄严,用福德来庄严。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生佛不二,只要放下障碍,性德自然流露,就能庄严世间。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圆满的庄严。第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表法身之功用无极。佛法僧是世间最上之宝,是人生最高享受。第六、「不改义」:世宝如同黄金,炼磨不变,三宝则是八风吹不动。「八风」是:衰利、毁誉、称讥、苦乐。清公律师教导我们:遇到顺境(利誉称乐),知其如幻如化;遇到逆境(衰毁讥苦),知其是对我之考验,要善用其心,如如不动。老法师说:「(不改义)是由于样样称性,因此永恒不变。佛法是求明心见性,不变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学衍生出来的性德—十善业道不能改变,三皈五戒不能改变,净业三福不能改变,六和六度不能改变,一定要用真心去奉行,去信、去行、去证。」
【三、功益】
皈依三宝究竟有什么样的殊胜功德利益呢?《释门归敬仪》说:「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大慈念老在《无量寿经》批注中,引《涅盘疏二十》云:「若闻『常住』二字,生生不堕者,闻有多种,若能深思惟,如说行者,即生生不堕。」佛经说,一切法都常住,常住与无常不二,若能放下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则一切法都平等,一切法都常住。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性(黄金)是常住,相(金器)不常住,相的变化亦常住。《归敬仪》云:「立愿皈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清公解释说,立下誓愿皈依三宝,奉为无上的导师、学习的模范,就能够得到累劫清净无染的殊胜利益。《无量寿经》云:「志心归依,顶礼供养。」志心归依就是志诚归依,净宗的志心就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大慈念老释云,归依即是归命。《往生论注》曰:「归命即是礼拜。」归命之中有真诚恭敬,精诚至极,发愿求生净土,求佛摄受。
《归敬仪》云:「如经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经典中说,有人受持三皈依,在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初会就能解脱生死。《弥勒下生经》说,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示现成佛,是在五十多亿年之后。他说法三会(亦即「龙华三会」),能度尽一切众生,人人圆成佛道,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做到,因为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归敬仪》引用《善生经》说,受三自皈,所得的果报是不可穷尽的。「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据《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菩萨成道之际,阎浮提出现四大宝藏:干陀罗国有伊钵多大藏,在弥提罗国有般轴迦大藏,在须罗咤国有宾伽罗大藏,在波罗捺国有穰佉大藏。宝藏发出灿烂光芒,有四大龙守护,众人前往观之而心不贪着。
据《杂阿含经》记载,与须达长者相交之人,长者都会令其受三皈,如此则命终一定会生到天上享福。对怀孕的妇人,就为她的胎儿受三自皈;婴儿出生之后,再受三皈;长大之后,用三皈来教导他。如果有奴婢、客人怀孕生子,也是以此来教导他们。若是买奴婢,就先为他们受三皈、五戒,然后才买;如果不能受就不买。乃至于乞求借贷、索取利息,也要受三皈之后,才把钱借给他们。若有人布施供养三宝物品,从世尊那里听闻布施者之名,称呼其名,为其祝愿回向,就得以生天。佛说:善哉善哉,如来有无上般若智慧,须达长者善用种种善巧方便,为人受三皈五戒,使得他们都能够生天。由此可知,三皈依的功德利益,确实是无量无边的。
【四、忏悔】
清公和尚在讲席中释《行事钞》说:由于人们在过去相信邪业已经很久了,虚妄造作许多不如法的事情,今日想要开始皈依、投靠三宝,必须翻除邪恶之事。所以要先忏悔自己的过恶。《涅盘经》说:真心发露诸多恶业,从无始生死以来的身口意诸恶,悉皆发露忏悔,直到尽未来际。因此必须施设忏悔之法。「忏悔」二字,忏是忏摩,是梵语的音译,悔是中国字,是悔改之意。老法师教导我们,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知过必改,后不再造,才是真忏悔。清公律师说,普贤菩萨的《忏悔偈》是非常殊胜的忏悔方法:「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四即是「忏悔业障」。为何要忏悔业障?如同《普贤行愿品》所说:「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博地凡夫?我们的恶业太多了,从今天起要发愿修忏悔。普贤菩萨说:「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此乃忏悔之方法。老法师说:忏悔业障的基础是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善恶都不思量,永远保持清净心,以此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才能真正忏除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我们的心永远安住在清净戒之中,以清净之心持守一切净戒,成就一切功德。
【五、作法】
皈依三宝的仪式应该如何来举行?《羯磨疏》引《善见论》说:三皈依必须由师长来传授。师长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三皈仪式中,师长念一句,弟子跟着念一句,假如弟子没有出声,或者虽然出声,但是文不具足,或不称自己的名,或不解皈依的文句,则三皈传授就不成。因此弟子不可与师长同时念,或抢先念皈依文。(弘公注:受五戒、八戒时,亦应准此。)
《行事钞》引用《大智度论》来说明三皈依授受的方法:「互跪合掌」,恭敬的跪在比丘面前(五众出家人得作),「当教言:我某甲(称自己的法名或俗名)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三遍,意为尽此身形寿命皈依佛、法、僧三宝。清公和尚教导我们,在受三皈依时,第一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的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善法,由我们心业力开始动涌起来。第二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十法界微妙的善法,形成五彩功德祥云,涌升虚空,如云如盖,盖在我们受者的头顶上。第三遍皈依,拜下去,要观想:对于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再观想我们身体好像虚空器量之身,尽虚空遍法界微妙的善法,由我们的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报,纳受成为三皈依体。
次结云:「我某甲(称自己的法名或俗名)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此三结是重说,提醒受皈依者,莫忘你是三宝弟子,不可取小舍大。皈依三宝并不是皈依某位法师,而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因此对于佛、法、僧三宝,对于圣僧、凡僧都要一律平等尊重恭敬。在正受三皈之时,身体胡跪合掌,口说三皈。若持有淳厚殷重之心,至诚恳切,则可能感发「无作(无教)的三皈依体」,此无作(无教)三皈依体,不须假借任何因缘来成办,其体性能够任运实现,生起未来世之善恶果报。
【第六、料简】
弘公律师在宗体篇「翻邪三皈」的料简中,引述了南山律注疏,来阐释和解答关于三皈授受的各种疑问。例如,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则皈依就不成受;三皈依只能在一位师长之下纳受,不能在三位师长下各受一皈;三皈依的期限通常是尽形寿的,但是如果只发心受一日一夜,亦可融通,顺皈依者的心意而定等等,可谓是面面俱到。惭愧弟子在澳洲戒学研习班学习期间,承蒙护法大德仁者胡居士之慈示,以及戒学班同参道友之请求,希望弟子能够将课程要点整理成文,以供养诸位法师、大德仁者。无限感恩上果下清律师为我们开设《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课程,使我们对于「宗体篇」所讲述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有了粗浅的领略与认识,更加坚定了「持戒念佛」的信心和愿心。
以上是惭愧弟子学习戒学班课程的浅显心得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和尚、住持方丈、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姐,诸位在家菩萨们慈悲惠予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吉师为我们做了戒学班的学习报告,重点是三皈依。三皈是学佛的入门,非常重要。我早年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皈的重要性,他举了个例子,我们从台北到高雄,那个时候交通工具是火车,三皈就是这张车票。你拿到车票,才能够进入闸口,才能上车。车票要放好,不能丢掉,中途有查票的,到达终点站,这个票还要收回。告诉我,我们学佛开头受这三皈,一直,甚至于说生生世世,直到成佛证得大涅盘了,这三皈就圆满了。告诉我们三皈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离开就错了。这让我们深深理解到,三皈依是学佛最高的指导纲领。
三皈是觉正净,我们从《六祖坛经》里面看到,能大师传授三皈的时候,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后面再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为什么这么说法?惠能大师那个时代,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七百年,时间长远了,容易产生错误,把什么?把住持三宝当作自性三宝,完全着相,这就错了。所以能大师授三皈,不说佛法僧,只说觉正净。能大师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年了。这是佛法传到中国来,公元六十七年传来的,到二0六七年就满两千年,快到两千年了。现在人完全着相,问你皈依哪个师父,而不是问皈依三宝,对于皈依三宝的意思不懂,没有人讲,以讹传讹,造成佛门普遍的衰相,甚至于还争信徒、拉信徒,这绝大的错误。
我跟李老师的时间长,那时候工作辞掉了,在慈光图书馆服务,做义工,老师常常教我们关于三皈这个事情。老师代表法师,这法师有时候不能来,代表老和尚给信徒们传授三皈。皈依证是老和尚发的,那个时候多半是证莲老和尚,现在都不在了。一定把三皈讲清楚、讲明白,是皈依三宝,而三宝是以自性三宝为最重要,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是佛法僧。但是住持三宝非常重要,为什么?自性三宝你常常忘掉想不起来,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看到经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住持三宝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功德无量。所以出家,他只要现出家形相,纵然破戒、纵然犯规,他能够令一切在家的人看到他生起三皈的念头,这就是功德。所以出家人不能轻视,他所作所为自然有他的因果,但是这个形相对真正学佛人产生极大的效果,这个功德在家人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也没有办法做到的。出家人要真正懂得三皈的意思,就像章嘉大师一样,念念不能把火车票忘掉了,一直从出发点到终点站。我们常常记住老师这一句话,出家也不例外,从哪里学?从三皈学。净业三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才知道三皈的重要性。
一切佛法不离三宝,三宝是一体的,觉正净就是戒定慧。《无量寿经》好,在经题上,经题上有「清净」,清净是戒;有「平等」,平等是定;有「觉」,觉是慧。所以经题上就有三皈、就有三学,三学戒定慧,三皈是觉正净,圆满具足。重要的,面对境界,就是修行在哪里修?六根六尘不起六识,这就是真修行。正像《楞严经》上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真修行。一般人根尘接触当中就生识,识就造业。为什么?识有分别有执着、有染净有善恶,这就造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哪来的?是我们自己业力变现的,善业变现三善道,恶业变现的三恶道。三善道跟三恶道是平等的,苦乐不相同。清净自性里面,清净心里头没有善恶、也没有染净,这个要知道。所以断恶修善都不能着相,一着相就结成业,着善的相,三善道的果报;着恶的相,三恶道的果报;不着相叫净业。
断恶修善做不做?做,永远没有间断的去做,认真断恶修善。标准就是五戒十善,佛提出这个标准。五戒十善的意思深广无际,没有边际。大乘八万四千法门从哪里来的?十善展开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小乘将十善展开为三千威仪,佛家讲开合。才晓得这是总纲领、总原则,修就修这个,起心动念与十善业道相应。真正爱护一切众生,不杀生,消极的是不杀,积极的是爱护众生,都是属于不杀生这一条的。不偷盗,要做到我们三餐能吃饱,衣服能保暖,有个小房屋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其他的统统放下。放下就是不偷盗,为什么?把贪心放下,瞋恚放下,傲慢放下。不放下就是障碍,叫业障。放下,轻安自在。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十善说得细一点,口业又开成四条: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
净宗是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十善,身三、口四、意三,排列的顺序都是身口意,唯独《无量寿经》排列不是身口意,口身意。在第八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口、身、意,用意很深。排列的顺序一变,我们就晓得世尊用意,最容易犯的是口业。口所造的一些罪业,有意无意它统统变成障缘,将来到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你说多可怕。因为净宗跟《华严》是一体,第二品,还是序品,还没有到正宗,「德遵普贤」,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统统修普贤行。普贤菩萨跟其他的菩萨差别在哪里?心量广大。普贤礼敬诸佛,诸佛是谁?除自己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都是诸佛。用什么心待他?真诚的恭敬心来接待,凡夫就是自己一个。
《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听过。能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全宇宙,全宇宙是自性所生所现。十法界六道是阿赖耶所变的,变,它要有个依靠,依靠心,心不现,它没法子变,心现,它能变。阿赖耶是妄心,这个东西要放下。阿赖耶的体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妄心的体;它的作用,末那执着、染污,第六意识分别,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听命于第六、第七就染了。如果转识成智,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舍识用根,用根是用根性,用什么见?见性见,你要能见到色性、闻性闻到声性,这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凡夫不行,凡夫眼睛见色就分别、就执着,就生起烦恼,七情五欲是烦恼,生烦恼是造轮回业。真正下功夫,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六识。我们从哪里做起?首先下手不执着,从这下手。不执着,心就清净;不分别,心就平等,心平等是菩萨。完全不执着,见思烦恼断了,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所以我们从早到晚见色闻声这些境界,这都是修行。你用什么眼睛看?用见性看。用什么听?用闻性闻。怎么用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对了。不起心、不动念,难!为什么?起心动念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觉察。分别执着我们能觉察到,能觉察到就在这下功夫,等到证得事一心之后就是修理一心,理一心是明心见性、是舍识用根,先要练。
戒律是我们的标准,考核的标准,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所依的。为什么?这是性德。佛说的全是自性本有的性德,我们当然可以恢复。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迷失了自性,完全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在造业,用成习惯了,自自然然它就冒出来了。怎么样把这个习惯把它改换出来?所以生处、熟处要搞清楚,在现在熟处是妄心,用真心是生处。实在讲,用真心本来是熟处,无量劫迷到现在,这吃这个大亏。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不成就就不得了,这是李老师教给我们的。你这一生不能往生,来生纵然修得不错,来生还得人身,人身要成无上道要经无量劫,时间太长,六道轮回太苦。在六道,你能保证你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吗?不可能。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真难,遇到了要珍惜、要真干,不辜负佛菩萨,不辜负这一生,没白来这个世间,这一生成就了。所以三皈比什么都重要,三皈落实在五戒、落实在十善,要具体应用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佛弟子。你要是违背了,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来兴佛法,你是来灭佛法的。做灭佛法都是无间地狱罪业,这不能不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