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吉法师:南山律五戒要义(上)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083) 编号:02-042-0168

MP3下载

学生:南山律五戒要义(上),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之三十二。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律师、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南山律五戒要义(上)。

时值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开课期间,和尚上果下清律师慈悲宣讲《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课程,亲授「宗体篇」要义,其中「归戒仪轨」的第二节即是五戒。今承蒙护法大德菩萨胡居士之慈请,惭愧弟子将听课笔记恭敬整理成文,以此供养同修道友,并祈不吝慈悲指教。

一、戒德高胜。持戒的功德是非常高妙殊胜的。《善生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这是因为戒法是类通于有情、无情境界的缘故。《业疏》解释说:「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尽形寿不偷盗,不虚妄盗取众生之财,已是布施法界有情众生财物。不杀生,不侵犯、恼害众生性命,已是布施法界有情众生无畏。将五戒的戒法如法奉行,自行化他,就称为法布施遍满虚空界。因此持五戒是悲智双运,具足三种布施。《业疏》说:「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如果财布施时心不平等,会生起贪求、嫉妒、瞋恨等种种过失与烦恼,所以财施不如持戒之功德殊胜。《羯磨疏》引《大智度论》说:「由戒故施得清净也。」由于持戒的缘故而行布施,能感得未来清净的果报。修行人如果不能够如法持戒,而行财布施,则内心多有贪求而不清净,是用利养求得利养,且是恶劣、多多的贪求。因此,使令未来世受不清净的果报,招感得牛羊猪狗之果报。即使是生到人道,他的衣服、饮食也是粗劣不好的。反之,若能如法持戒,「既绝恶求,清净行绝」,最终能证得无上的佛果。

二、简人是非。在受戒之前,需要先简别戒子的是非善恶,询问遮难。《羯磨疏》说:「当于受戒前,具问遮难。」在受戒之前要询问遮难。《善生经》说:「汝不盗现前僧物否?于六亲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否?父母师长有病弃去否?杀发菩提心众生否?」清公和尚解释说,盗现前僧物,含摄了十方现前僧物、现前现前僧物,同时也不可偷盗常住常住僧物、十方常住僧物。如果白衣违犯了以上重罪,就会障碍他不能够感发戒体。这些遮难要忏悔尽净之后,才可以受五戒。但是污比丘尼或污比丘者,日后不准许出家。《成实论》说,犯五逆、贼住、污尼或比丘之人,毗尼戒法中列入不许出家的难缘。是因为他被恶业所污染,能障碍三乘圣道,障深业重,不能感发出家戒体,因此不准许他出家。但此人可在如法忏悔清净之后,求受五戒,力行布施、四无量心等世间善行,而感得人天善报。

弘公律师在批注中解释贼住,是指此人并不是出家五众,但却假装成出家人,偷偷进入僧团之中接受利养;或者是出家人在诵戒和作羯磨法时,此人去偷听,且内容听得很清楚,而成为出家的障碍,称为贼住。白衣行此,佛制不许。如《戒疏》所说,沙弥等下众无知无识,轻忽律教,容易生起高慢的习气,因此制令沙弥等众,耳目不可观听比丘戒和羯磨法,如此则沙弥就会重视戒法,尊重受具足戒者,能生起钦敬、仰慕之心,生起对比丘戒及戒法的尊重之心。

三、预习发戒。受戒之时,戒子如何缘念境界,引发上品戒体?《业疏》云:「将欲受戒,初须说缘境宽狭,令受者志远,见相明白。」清公和尚解释说,缘境宽狭是缘念受戒的境界,若是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则宽,缘念人道众生则狭。使令受戒者志向远大,发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受的戒相缘自于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众生。《济缘记》解释说,先须事先开示、引导戒子如何缘念境界,领纳戒体。立誓发愿(断恶、修善、四弘誓愿),要约受戒期限(尽形寿或若干年,五戒二者皆可)。认识和了知所缘念境界的现量,如同虚空一样,无量无边。《萨婆多论》说,在受戒之时,戒师事先要为戒子说法,引导开解,发起戒子的智慧,来领纳戒法的深广境界。要认识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境界,发起慈悲怜悯之心(此乃领纳戒体关键之所在),如此便能够得上品戒体。

第一支、所受法体。《芝苑遗编》说,佛世尊出现于世所制立的戒法,是用以「禁防身口,调伏心行」的。十方诸佛、三乘贤圣都是从戒起修,称为圣法。如今发心立誓禀受戒法,作法的仪式如律如法,来纳受戒体,正因与助缘和合聚集,以能受之心来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心境互相冥合,才能感发、生起无作戒体,将戒法领纳于心中,称之为戒体。此乃「一生大事,不可自轻」。

第二支、发戒境量。《芝苑遗编》说,「所缘境,即法界众生依正等法」,是十方世界十法界一切众生的依报、正报等诸法。境界无量无边,戒体亦是无量无边。所缘念的境界虽多,不出以下二种。第一、情境,以有情做为所缘念的境界。「即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蠢动,六趣之外中阴众生」,如此等等之类,普遍十方世界,通于三世,无量无边不可计算,悉皆感发获得戒体。第二、非情境,以非情做为所缘念的境界。「谓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随着它们的数量,悉皆感发获得戒体。

《芝苑遗编》又说到,现前色心所感发戒体的所缘境是如何广大,现前的色心无量劫以来,以及今生当中,所造作的流转生死的业因是不可穷数。恶心遍布充塞于十方世界十法界。经云:「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假如众生所造恶业有体质相状的话,穷尽虚空法界都不能容纳得了。若是能够得戒,就会翻转无量的恶业为清净的戒体,成为善法的种子,以及成就无上佛道的根本基础。《资持记》说,法界,就教法的限量而言,则局限于三千大千世界,现在随着南山律圆教宗的本意而言,须讨论到十方世界的十法界,无作的戒体称境而发起,等同于十方世界十法界无量无边的限量。

《资持记》说,揽取无量无边的戒法,归入无尽的第八识库藏当中,成为善种子(根身器界种子入第八识),依此十善法的种子,做为修学无上圣道的基础,翻转无始恶缘成为戒善,转苦报身成无漏法身(戒就是佛的法身)。我们怎么可以不好好的珍惜和恭敬?道宣律祖《行事钞》引《萨婆多论》说,戒子以纯净、殷重之心发无作戒体,若是轻浮暗昧,就不能够感发戒体。所以必须依凭教理,发殷重心。

第三支、依境发心。道宣律祖《行事钞》说,对戒子当说,你应当发起上品心,才能感得上品戒体。《行事钞》引用《毗跋律》说:「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寿命。」则所发的是下品软弱的心,感发下品五戒戒体,而不是最上殊胜的戒体。《资持记》批注上文说,求道是所希望感得的果地,救众生是受戒者所修持的因行。虽然都称为救护众生,但是行有深浅之不同。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不害彼命(下品行,是二乘人的发心);二、以法开导(中品行,是小菩萨的因行);三、令得究竟度(上品行,引导众生到达涅盘的果地,同归无上佛道,是大菩萨行)。

《行事钞》说:什么是上品心?受戒的人说:我今天发广大菩提心,来求受戒法,是为了成就三聚净戒,趣向三解脱门,求得大般涅盘的佛果。又用此法来指引、教导众生,成就涅盘佛果。依此所发的菩提心,能使正法久住。三聚净戒出自《璎珞经》,聚是总摄的意思,菩萨的三聚净戒完全总摄、穷尽一切菩萨行。一、摄律仪戒(律仪能禁恶,结业烦恼,究竟断除,是止行);二、摄善法戒(是作行,所作符合戒法);三、摄众生戒(一切有情众生能够究竟度脱,即四摄行。又名饶益有情戒)。三解脱门虽是观照的智慧,但若无禅定功行,不能发起无漏的智慧,断绝烦恼的缠缚,因此也就是定慧二学。三解脱门是,一、空解脱门(性空观,是小乘,一切诸法自性本空);二、无相解脱门(相空观,是大乘小菩萨,一切法如幻如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三、无作解脱门(唯识观,是大乘大菩萨,又称无愿解脱门)。清公和尚教导我们,三解脱门在大乘菩萨行中是就圆教的义理来修因证果,求得涅盘的圣果,其名称通于小乘(偏真涅盘)、大乘(大般涅盘),此地所取的是大乘所求的大般涅盘。对于大菩萨的三聚净戒、三解脱门,若非久学之士,经历远大之人,用优厚刚柔的行为和积求学习的智慧,才得以明白;若是以浅识粗心,如何能够了解?

《资持记》说,因为无作戒体是假借作戒体而生起的。既然无作戒体不是色法、心法,无法由外相表现出来,那么就受戒者所能领纳的心,用来显发戒体的优胜或下劣。

根据以上所说的教义,是劝导戒子发上品心,请问四分律所宗的是哪一乘,为什么会发起大乘的誓愿?道宣律祖在《行事钞》中回答说:「此四分宗,义当大乘。」四分律宗虽属小乘,但是其义理是属于大乘。四分律教所宗本来不是大乘,但是在其教义中有相当于大乘的义理。「义当分通,深符教旨」,道宣律祖所建立的四分律是分通大乘,这个说法比较融通,深符世尊制教的宗旨。《资持记》问:关于上品心的情形,四分律是大乘还是分通?答:宣祖为扶成四分律(假名宗),因此是分通的义理。问:分通之义,出自何人?答:如来所立制教,是加被此土众生的根机。部主了知分通之理是符合佛的本意的,所以特别从上座部的根本律中,将契合此见的部分录出,成为四分律部(宗)。所以四分律的序文中,「稽首礼诸佛……令正法久住」,及律文后面的,「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这都是大乘的教理,是部主「分通大乘」的意义。

《芝苑遗编》说,四分律假名宗所获得的上品戒体,与菩萨戒体是体同缘异,亦即受戒诸缘有异,而戒体相同。戒体是从发心受戒的正因而感发的,发起上品心,了知现在受戒,其戒体是相通于菩萨戒的戒体。小乘戒的戒体,虽是从圆教宗所立的上种智而言,从持犯戒行要依所作戒法的形象来行持,所以说行必依受。戒体既然是有许多途径,受戒者在未求修行圆满的情况下,必须用圆教宗的戒体(八识田中的善种)来做会归,因五戒、菩萨戒的戒体都是为修成无上佛果而做根本的。至于在奉持律法的戒条、威仪显相上,则是依小乘的戒法来奉行。又能依各宗之戒,依教法来奉持,受体随行能完全相应,约圆教义理来开解,使知其用心与大乘的三聚净戒同。既然四分律(假名宗)引用《法华经》开权显实,合乎大乘的见解,因此依小乘的律仪,当下成就大乘的菩萨行,难道必须舍小乘戒才是大乘吗?「故疏云: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等。」受戒之人应常想,四分律的戒行即是三聚净戒。

第四支、用心承仰。《芝苑遗编》说:「心境相应,纳体正要。」能领纳的心跟所缘的境界相应,这是领纳戒体的正要。受戒的人要专心致志的摄心观想,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的境界。因境界广大的缘故,能观想的心亦周遍广大,念念现前而不中断,不可浮动散乱。要观想自己的身体,普遍于虚空十方法界,能容纳接受十方世界十法界如尘似沙一样的戒法。此时须善用其心,不可缘念他事,否则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徒自沾染于七众佛弟子的行列,因为没有得到戒体,所以这一生就空过了。

以上是惭愧弟子学习清公和尚《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的浅显心得报告。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慈悲惠予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开吉顶礼敬呈。

老法师:我们听了开吉师的学习报告,也看到了文字。世尊当年在世教化一切众生,总结不外乎三学,戒律、禅定、教下。戒律是佛身,禅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语,就是如来身、口、意三业,这个三业纯净纯善。这三业从哪里来的?这就讲到戒体,戒体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名词很多,意思是一个。三学是一,古大德教给我们,三学一源,佛法就兴旺了。世尊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世尊灭度之后,弟子们在一切教法当中受持一分,自己就列为宗派。但是大家都知道,佛说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为一桩事情。所以《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法一定要尊重,都是佛说的,哪里有错误?佛没有错误,我们自己有错误,我们自己有胜负的这个念头就是错误,有高下的念头是错误。佛所说的,好比大夫治病,众生的病很多、很杂,不是一种,大夫处方,药到病除。那个药是治病的,病治好了,药也不再称之为药。所以我们回归自性,回归常寂光,自性就是常寂光,常是不生不灭,寂是清净无为,光是遍照十方。常寂光在哪里?就在现前,无处不照,无时不照,没有生灭。这是一切法的本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佛法说理体。必须烦恼习气统统断尽了,这个清净的理体就现前。

惠能大师,这禅宗,明心见性,见什么?自性的理体见到了,他用了二十个字来描绘,简单扼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十法界,讲我们自己居住的这个环境,一切诸佛的报土都有十法界,《华严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世界有多少?没有边际。为什么?自性没有边际,自性能生万法,也没有边际,一切万法是自性所生所现。十法界六道,再加上阿赖耶识,这是妄心,阿赖耶能变,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把它变成了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心现的,没有识变的,就叫一真法界,就叫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没有离开自性,真的、假的都没有离开,真假它也互相不生妨碍,没有冲突。

这冲突从哪里发生?冲突是我们的情见,情见就是执着。这个情主要就是讲第七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七识是什么?第七识是四样东西,第一个我见,我爱,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执着有我,没有我执着有我,这就错了,这是错误的根源,是有个我。情见各个不相同,智能没有达到圆满也不相同。所以到什么时候同?佛佛道同,到成佛了,证到究竟圆满无上菩提,完全相同,圆满的回归自性,就这么一桩事情。佛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众生根性不一样。就像大夫为什么准备那么多的药,开那么多的药方?每个人病不一样,同样一种病,你看他用的药物一样,分量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大乘经上给我们讲总的原理原则,讲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变成这样?迷失了自性。怎么迷的?总不外乎三大类的烦恼,第一个是无明烦恼,第二个尘沙烦恼,第三个见思烦恼。染是从这儿来的,先有无明,无明再生尘沙,尘沙再现见思。要断得反过回来,先断见思,再断尘沙,最后断无明。阿罗汉断见思,超越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怎么来的?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就是执着。我们于一切法不执着了,就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见了。到哪里去了?六道没有了,现前的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境界现前了。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见思习气没断。所以在阿罗汉这个法界里面,他修什么?断习气。习气断尽了,他就离开阿罗汉,提升了,辟支佛。辟支佛是见思烦恼习气统断了,他要断什么?他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尽了,他提升了,他是菩萨。在菩萨这个果位上断什么?断尘沙的习气。尘沙烦恼习气断尽了,他提升了,菩萨成佛了,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头相似即佛。为什么相似?他阿赖耶没转,他还是用妄心。用阿赖耶用得正,用得非常如法,也就是世尊所说的戒定慧他统统做到了,做得很像,但是没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所以叫相似即佛,他是十法界里头最高的佛法界。在佛法界里断什么?断无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断尽了,十法界没有了。所以四圣法界从哪来的?从无明来的。无明断掉了,四圣法界不见了,到哪里去了?一真法界现前,就是实报土现前,他生到实报土。

实报土里头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居报土,为什么?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习气能不能断得了?断不了,为什么?无明烦恼就是起心动念,太微细了。不起心、不动念了,你说我要断无始无明烦恼习气,不就又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退转了,所以他不能起心动念。怎么办?那就随它去,让时间长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无功用道。大乘经里头用酒瓶来做比喻,酒瓶是盛酒的,把酒倒掉,里头擦干净,确实没有了,闻闻还有味道,那个比喻习气。这习气怎么办?再把瓶盖打开,放在那里,放个半年,放个一年,再去闻,没有了。无明习气真不好断,要多长时间?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说这桩事情,不是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不是的,是在实报土,就是你破无明证法身。圆教是初住菩萨,要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就是他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习气重的,地位就低,十住菩萨,习气很薄的就十地菩萨,到等觉还剩一点点,这一点点叫生相无明。生什么相?生实报庄严土的相。所以这个无明破了,实报土不见了。《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实报庄严土,没有说实报庄严土例外。

所以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习气,这个要特别了解它是无明习气,无明早就破掉了,起心动念早就没有了,这样才能证得究竟圆满,就升到妙觉了。等觉菩萨升到妙觉,妙觉就是无上菩提、究竟佛果。升到这个位子上,实报土不见了,常寂光现前,融入常寂光。常寂光不是物质现象,也不是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大乘经里又称它作大光明藏,就是指的常寂光。你看看法身,法身佛毘卢遮那,毘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什么意思?遍一切处,光遍一切处。这个常寂光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我们讲经把它比喻作电视屏幕,因为我们用远程教学,大家要在电视上一起来见面,电视的屏幕就好比是常寂光,屏幕上现的色相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没有分别执着,有起心动念,三乘菩萨的境界,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说是还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见思烦恼,他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

八万四千法门,方法不一样,门径不相同,方向一致,目标是一个,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一定要懂。佛法要怎样兴?它怎么会灭亡?僧赞僧就兴,如果是批评、毁谤,自赞毁他,佛教决定就灭亡了。所以祖师苦口婆心的提醒我们,一定要晓得三教同源,同一个根源出来的,像什么?亲兄弟一样。戒律,律宗、禅宗、教下是一体,律里头有禅、有教,所以它叫圆宗;禅里面有戒、有慧;教是慧,戒定慧,它是慧学,慧里面有戒、有禅,一而三,三而一。我们到底学哪一宗?那是缘分,大家学的不一样,遇缘不同,但是一定要晓得是一体。

功夫怎么得力?怎么样不得力?不得力都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就不得力。功夫得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功夫就得力。这里头有个核心我们要抓到,根本烦恼贪瞋痴的核心,贪的核心是情执,情执是指什么?就是我见,它这个东西是贪的根。为什么佛教我们以戒为师,还加一个以苦为师?就是破情见的,叫我们万缘放下,不能有丝毫贪着。吃能吃饱就可以了,不必讲求其他,衣能穿得暖,有个小茅蓬能遮蔽风雨,足了,没有贪心。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要照顾,随着我们能力要尽量给他丰富,给他丰足,慈悲待人。为什么?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萨。我们自己能够舍己帮助别人,这能够感动他。这就是摄受的方法、接引的方法,必须到他真正感动,自己来皈依,自己来求法。用不着说用各种方法来诱导他,没有这个必要,用真诚心感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环境不能不知道,当前的环境知道,过去的环境,我们读历史,看这些记载,能了解,也就能够判断将来的环境。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一样,我这个时代跟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代不一样。老师跟他上面一代,上面是印光大师,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净宗跟印祖学的,教下跟梅光羲学的,梅大师,黄念祖老居士的舅舅,跟夏莲居是同参道友,非常好的朋友,不一样。我们将来底下一代跟现在又不一样,要度众生不容易。李老师那个时代度我们,我们今天再度别人,比李老师就难多了,不止十倍。缘是可遇不可求,但是真正学佛,佛菩萨会帮助我们做助缘,大菩萨常常护念小菩萨。我们要懂得感恩,不是佛菩萨铺的路,人没法子走,不是佛菩萨加持,五戒都得不到,真的不是假的,三皈五戒都得不到。今天受三皈五戒的人有多少?几个得到的?什么叫得到?章嘉大师告诉我,真正落实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到了,那叫得到。没做到,受了五戒不杀生,照样杀生,甚至于还害人,害人等于杀人。为什么要干?烦恼习气放不下。情执,贪的根;傲慢,瞋恚的根。傲慢、嫉妒,还有这个念头,你瞋恚的根没断。怀疑,愚痴没断。这个东西你没有断的时候,哪来的戒体?戒体是真心,这不容易,这三样东西要是淡薄了,淡薄还不行,要拔根,要拔干净,这叫功夫,这叫真修。

章嘉大师圆寂到今天六十年了,六十年前老人教给我,「戒律很重要」,我念念不忘,看到老师的遗像如同在目前一样,感恩,慈悲摄受。我们努力在做,在哪里做?在起心动念之处。老人告诉我们,你做到一条,真正受了一条,你得到了。他告诉我,佛法,特别是大乘,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他为什么讲这句话?形式没有了,现在没有形式了。现在受戒,戒坛,你们都经历过,我那个时候还比现在你们好一点,我们那时候在台湾受戒三十三天,上一辈的老和尚告诉我们,他们受戒是五十三天,到我们现在就变成三十三天。听说现在的时候还有一个星期,还有二、三天就完了,三坛大戒就一次做完了,这是形式。大师告诉我,形式不重要;换句话说,戒体重要,发心重要。你真正能得受用,能得定,能不受外面诱惑,不受外面干扰,今天必须要学这个本事。为什么?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你张开眼睛看到的,竖起耳朵能听到的,全都是负面的染污。如果你烦恼习气还很重的话,你能够不动心吗?你要晓得,你那一动心,戒体就没有了,就不见了,多么艰难!换句话说,真正能做到,这个人是多么可贵!人无知。佛菩萨赞叹你,天龙鬼神恭敬你、拥护你,人无知,他不懂。

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想一生成就。一生成就,我学佛到今年六十三年,现在才真正明了,一生成就除了生净土之外,没别的办法。为什么?每一条都得断烦恼,烦恼要断干净。我们见思烦恼就断不干净,换句话说,阿罗汉这个境界我们一生当中达不到。不要说阿罗汉,说初果须陀洹,你能不能做到?八十八品见惑断干净了,思惑没断。见惑,佛为了教学方便起见说了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你能断掉吗?断干净是须陀洹,才入佛门,就晓得多难。李老师我感恩他,我终归回来了,他劝我修净土的时候,七、八次,不是一次、两次,言词非常恳切,也断定我走任何一个法门都走不通,不能大开圆解,不能大彻大悟,修净土,行。我终于搞清楚、搞明白,把自己最喜欢的《华严》、《大智度论》放下了,一心念佛。现在八十八岁了,来日无多。老师那个时候给我们讲《秋声赋》,讲到人生之秋,人的一生当中有四季,从你出生到二十岁,春天;二十到四十,夏天;四十到六十,秋天;六十到八十,冬天;八十以后叫风烛残年,随时都可以走了。你一生走到头了,怎么办?这个时候要想到印光大师,为什么在关房,他的关房我去过,关房小佛堂,一进门对面贴了一个「死」字,老人自己写的。每一天拜佛,看到佛头顶上一个死字,大字,生死心切。他老人家八十岁走的,所以我们这个年龄该走了,一切希望都是你们去接班了。你们的使命重,我们总是尽量给你开路,给你奠基础,让你们一帆风顺。

最近我读到汤恩比博士的一份资料,日本人整理的。这个日本人也是个有心人,把汤恩比的著作、讲演,在杂志、在报章上所发表的统统搜集起来,讲到中国问题的,讲到中国的这一部分的,统统集在一起,成为一本书,那正是我们需要的。他晚年把整个希望都放在中国,那时中国并不太平,人家说他,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他告诉人,你们不要忘了,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它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一回头就世界第一。回头什么?找老祖宗,就是把传统的文化再复兴起来,中国就世界第一。这份数据找到了。我在日本打听,写书这两个人过世了,书店早就关门了,这个东西现在很难找到。这个书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三十多年前,那个时候距离汤恩比过世三年,他是一九七五年走的,这是一九七八年日本人作的。在中国有翻成中文,中文的书题,书的题目,叫《未来属于中国》。这不是它的原来题目,这是它这一部搜集资料里最重要的就这一句话。所以你们努力,你们前途无量,将来辅助国家把佛教兴旺起来。戒学、定学(就是禅宗)、教下要统统恢复起来。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是一家人,要互相赞叹,不能互相毁谤。有问题,坐在桌上平心静气来讨论,如何把它圆融。中国人有福,全世界人有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16日09:54: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2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