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09) 编号:02-042-0240
学生:尊敬的师公上人、师父及诸善知识慈鉴,惭愧学生庄慧才学粗陋,汇报不如法之处,叩请师公上人、师父及诸善知识慈悲惠予批评指正。此次报告的主题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宝典—《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师公上人于二0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六集里开示:这部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真经,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老居士没有随便加一个字进去,非常忠于会集的原则。第二个为我们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也是真实的,总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经论的部分八十三种,祖师大德开示、注疏一共一百一十种。无非都是让后人看到这部批注增长信心,没有疑虑,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慈悲到极处。海贤老和尚第三个证明,我们这些人将近二十年,我们依这部经本,依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来学习,决定没有错误。他拿着《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本书,照相给我们作证。所以他活这么大年岁,阿弥陀佛给他的任务就这桩事情,为大家证实这三个真实:会集本真实、批注真实、我们依照这个经本修行真实。因为我们所遇到的空前的一个灾难,许多人毁谤会集本,说我们修行错了。他老人家给我们证明,证明之后他老人家就走了,第三天就走了,自在往生,没有病苦。他的光盘、《永思集》这篇文章,我们要把它当作《无量寿经》来学习,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佛门弟子的好榜样,更是净宗法门的好榜样,跟他学习决定不会有过错。师公上人此段开示苦口婆心,米寿高龄不惜精力,一遍又一遍的劝导,深怕同修们受到动摇,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
夏莲公非凡人
师公上人常说:夏莲居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于网络见到夏莲居老居士之生平,介绍详尽,兹列述之。夏莲居居士生于一八八四年,本名夏继泉。中年以后专修净业,改名莲居,又号一翁。二十世纪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净宗行人,是继刘遗民、杨无为、王龙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际清等大德之后又一净宗在家大德。夏老居士曾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明老和尚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当代尊宿谛闲长老、慧明长老、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阇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曰:「不意为北方能会晤如是之大善知识」。如此众多诸山长老对莲公之赞叹与推崇,令吾等对莲公会集之宝典,信心倍增。
一九三八年底,夏莲居老居士与安钦呼图克图、内政部总长王楫唐、现明法师等,共同发起佛教同愿会,希望能联合佛教不同宗派,同心同愿,祈祷消业,感召天和,消弭战争。一九三九年,由夏莲居老居士首倡,与广济寺退居现明法师、靳云鹏居士共同创建净宗学会,并订于大势至菩萨圣诞为成立纪念日。学会所订立的学修准则为: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持戒念佛看经论,察过去习毋自欺。夏莲居老居士希望以此方式弘扬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入弥陀愿海。净宗学会成立初期,分别在广济寺、贤良寺、拈花寺、极乐庵、慈德小学、扁担厂等地点,每年启建佛七道场数次,并礼请大德讲经说法。
在忏公与念老对话录记载,忏云老法师称黄念祖老居士为老长辈,早年曾在北京广化寺、极乐庵各寺院听夏莲居老居士讲演。黄念祖老居士提到,当年每星期六恭请夏老居士来家里讲经,律航法师尚未出家时,他每次都来听课。也参加夏老居士亲自主持的佛七,在打七的道场里头,痛哭流涕忏悔,大忏悔,放声大哭,这里头还感受了很殊胜的瑞相。他虽然打七,连着三周,他是阎锡山的代表,中间有事情找他出去,回来的时候,就觉得这念佛道场统统是舍利,进到佛堂看,看拜垫上也满是舍利,就告诉大家,大家也都看见了。大家把舍利请到盘子里头,整个正好一盘子,这就是道场圆满时候的情况。《金光明经.舍身品》云:「舍利由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莲公亲自带领的佛七如此殊胜庄严,佛堂里都是舍利,盛况空前,由以上种种显现出夏老居士绝非普通人,必定是再来人。师公曾说过,夏老居士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由此,学生内心认定莲公是佛菩萨示现,专为会集《无量寿经》而来。
宝典放光
夏莲居老居士自一九三二年发愿会集《大经》,历十五年,稿经十易。梅光羲老居士与慧明老法师曾参与会集。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寿辰,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集缘起与始末经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莲公值此胜缘,重加修订,将初本三十七章增为四十八章。又于本经印成后,决定补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四句,列于勘误表中,而成最后定本。
一九四八年,黄胪初居士(律航法师)到达台湾,随身带有《大经》会集本、《阿弥陀经》会集本、《净修捷要》等莲公著作各数十部之多。并应邀于《台湾佛教月刊》发表「敬告全台同胞--来台观光的意义」一文,向台湾佛教界介绍北平净宗学会的宗旨、大纲、修学准则,及学会领导人莲公的简要修学经历与著述等情况。为净宗学会首次传播海外之机缘。黄胪初居士写给莲公的信中,详细汇报了他在台考察情况,并言:「截至今天,《大经》已送出三十余部。嗣后辗转劝谕,《大经》在台定可大放光明。」黄胪初居士于次年依慈航法师(肉身菩萨)剃度出家,即是律航法师。
律航法师在台湾亦宣讲《大经》,晚年在台中,与佛教莲社导师雪公太老师时有往还。一九六0年,命弟子广化法师接任慈善寺住持,自己退居静修,预积往生资粮。他语广化法师曰:「吾老矣!西归之日,谅不甚远」,六月初,他自知往生期近,不问外缘,专心念佛。初七日,嘱咐后事,立遗嘱。十一日,自行沐浴毕,披南传袈裟,穿新鞋袜,预备往生。徒众闻知,纷来叩安,并助念佛。下午五时许,有送修地藏殿木料者至,他命广化法师扶持一睹(修地藏殿是他未了的心愿),行进间语广化法师曰:我这一生太幸运,晚年出家,有你们这些道友招呼我,为我念佛助往生,谢谢你们!我幸而出了家,若不出家,这时为妻儿子女啼哭纠缠,怎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又怎能往生?
律航法师行至木料处环视一遍,在客堂坐数分钟,独自回寮。未几曰:「请广化来」。广化法师趋至,见师有异状,问曰:「是否时候到了?」律航法师点头,广化法师乃鸣钟集众曰:「大家念佛,助师父往生」。师亦随众念佛,初紧而急,渐模糊不清,数分钟间,在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七十四岁,僧腊十一年。三日后荼毗,获舍利数百粒,大者如豆,小者如米,多呈灰色,少数发光透亮,有此瑞征,可为念佛生西之证。
师公上人曾在讲演中说过,《无量寿经》会集本是黄胪初老居士(律航法师)从大陆带到台湾交给雪公太老师的。民国三十九年雪公太老师在台中宣讲过一次,自此没讲过第二次,留下一本眉注,传给了师公上人。此后由于师公上人致力弘扬下,宝典大放光明,海内外同修同沾法益,如今宝典翻印不记其数。
又得黄念祖老居士批注,引用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古来祖师大德的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开示一百一十种。黄念祖老居士是莲公唯一入室弟子。念老亲闻大师讲解《无量寿经》,直探法要,六十年代初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大师鉴核,得到充分肯定并赞叹具超师之见,嘱托弘扬大经,允其直抒己见,讲解中可任意发挥。尽管如此,念老不敢稍懈,批注中引经据典,一字不苟。终因长年积劳成疾,延误医治,加之寝食减废,为法忘身,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即壬申年二月二十四日凌晨往生。临终前欲语不能之际,但洒然一笑,全无牵挂。念佛七中,家属与海内外弟子云集,种种祥瑞稀有殊胜,念师最后以身心性命供养大众,做了无言开示,振聋发聩,今众弟子从刻骨悲痛中猛然惊醒,各自获取真实利益,策励精进。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坚固子百余粒。广化寺观音殿往生堂奉有五色坚固子各一粒供众瞻仰,海内外弟子争先引请供奉。
如今又有贤公和尚示现表法,贤公和尚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九十二年不曾忘失,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为《无量寿经》作证转,净宗十四祖非贤公莫属。相传在隋唐年间,有羊册镇粮商王居士驾牛车去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乘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老已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曰「来佛寺」,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如今来佛古寺又出来佛三圣,令学生联想是否为当年那三尊佛来示现的?以上高僧大德往生殊胜事迹,在在证明《无量寿经》真实不虚,依此经修行肯定万修万人去。
梅光羲老居士《无量寿经》序言:「吾尝谓欲弘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须先弘大经。…今此本既出。不但为净宗前途贺。且可为世运前途幸也。…今幸因缘成熟。宝典放光。本经有云。值此经者皆可得度」。
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之因缘
学生于初学佛时,将《金刚经》为定课,读诵三年期间,有一同修介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明此经之殊胜。后因一位远房亲戚往生因缘,往生时状况不太好,家人并无为他做任何超荐法会,所以发心专为他恭诵五部《无量寿经》回向。不久听说他托梦给家人说到:有人为我做功德,我现在很好。听闻此消息,感到此经不可思议,从此转为恭诵《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由此迹象,如果这部经不是真的,这位远房亲戚如何得到好处?对此,学生深信不已。
末后以《无量寿经.福慧始闻第四十七》经句与之共勉:「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恶骄懈怠及邪见,难信如来微妙法。譬如盲人恒处闇,不能开导于他路。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以上心得报告粗略,请师公上人、师父及善知识慈悲指正。
老法师:庄慧,在台湾的是吗?庄慧的报告,对认识《无量寿经》会集本,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好,可以帮助一些人对于会集本建立信心。我们学这个经典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台中的时候,老师把这个本子交给我,有他的眉注。他的眉注我完全能看懂,所以在当时我跟老师讲,我想讲这部经。老师告诉我,时节因缘未到,要我耐心再等几年。到现在才知道,对这部经典提出的疑问,产生的障碍,在中国佛教史上史无前例,批评的人数之多,时间之长,从来没有过。但是禁得起考验,我们的信心没有退失,没有换别的本子,为什么?修学这部经典,确实我们看到往生的瑞相,这有实际的证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