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霖居士:跟佛陀的心一样,同心、同行、同愿、同德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1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20) 编号:02-042-0273

MP3下载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报告十二

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同修大德,大家好!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题目,「跟佛陀的心一样,同心、同行、同愿、同德」。

在《太上感应篇汇编》,「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中有一则公案,解开是元末明初的人,家里非常的富有,他的亲戚朋友如果结婚或是丧葬财力有困难的,他都去帮助他们,有紧急需要救援的,他都能够赴汤蹈火去救他们。他常讲说:谁不想多积一些财富?可是财富往往就是结怨所在。我只知道行善可以遗留福德给子孙,放着金玉财宝不去帮助别人,有什么意义?他的儿子解纶官当到御史,二儿子解缙当到大学士。这一段里面,明朝解开他乐善好施,想累积福德给子孙,不要遗留财富给子孙,有这样的善根很好。但是我后来去了解,解开第二个儿子解缙,后来其实是被问斩的,这怎么回事?

解缙是明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是朱元璋那个时代的进士,他深为明太祖所器重。他曾经写「万言书」,上书朝廷,说朝令夕改,刑罚太重而且繁琐。渐渐的忠言逆耳,皇帝就讨厌他了,把他改调御史,后来觉得他太年轻,叫他回家修学。明太祖驾崩以后,他自己赶到京师去奔丧,又被人家说他违反皇帝的命令,被贬到河州卫吏,后来又被征召当翰林待诏。明成祖即位,拔擢他当侍读,参预机要事务,编《永乐大典》。但是因为他才华太好,而且直言不讳,被人家嫉妒,屡遭罢黜。永乐八年,他进京禀报事情,当时皇帝北征,他去晋见太子。后来大概是遭人密告,说他无人臣之礼,可能是比较傲慢,被抓去监狱,后来被杀。

为什么我特别提这一段?他的父亲解开行善积德,为子孙谋福,但他次子解缙却被问斩。那么到底要怎么样为子孙谋福?我们说福不能抵业。我就引用《坛经》,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虽然解开他很喜欢布施,但是他修福没有修心,不修道。什么叫做修道?就是你必须要知道修行的目的、布施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离相布施,要断贪瞋痴。修福的目的,就是要破你悭贪的习性,要改你的毛病习气,要破你的执着分别,要出离三界。「只言修福便是道」,迷人他认为修福就是修道,「布施供养福无边」,你布施供养无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你心中的贪瞋痴三毒还是继续造作。「拟将修福欲灭罪」,你想修福来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有福报,但业报难逃。解开第二个儿子解缙即是如此,这叫三世怨。

那么怎么样去教子弟?印光大师他开示得非常好,他说「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子孙能够中科甲,考取功名,用现在的话就是说,他当部长、当总理、当总统、当省长叫发科发甲,都是因为他的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什么叫以人力而发?就是你去巴结奉承,你去送礼,你去贿赂。「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不如不要发达。「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都是他们的祖父积德造成的。「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大富大贵的也是这样,但是他的子孙生于富贵,只知道享福造业,忘记他祖父的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从此以后,败坏家业、家学,他不知道祖先是如何的积功累德,就把家里的财产全部都败坏掉了。「任其贫贱」,最后堕落到贫贱的地步。「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这是举世富贵人的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如果能够守住祖先的道德,我们讲说富不过三代,要富过三代要怎么做?要永久勿替,只有怎么样?「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印光大师说,苏州范仲淹的家是古今第一,从宋朝范仲淹以来到清朝末年,他们家的福报有八百余年,这一般很少见。而且「家风不坠,科甲相继」,每一世里面都有人中状元,都有人中科甲。「可谓世德书香之家」,可以说他们是有德行的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他们彭家的状元有四、五个人,甚至有兄弟三个都考上功名,「三鼎甲」。他们彭家「世奉佛法」,他家里是学佛的,虽然当到状元、宰相,但是每天还是一样诵《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印光大师特别重视《太上感应篇》、《阴骘文》、《了凡四训》,他说要教子孙学这三本书。「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你要教子弟怎么样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君泽民就是你当官以后怎么去造福民众,怎么去积功累德。像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范纯仁的慈悲和对国家的尽忠,跟他爸爸范仲淹一样,就是致君泽民之鉴。

印光大师说:「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现在这个时代,子孙趋败途的特别多。像我们台北就发生过,一家大企业的常务董事,他的儿子从美国留学回来,父亲不管他,母亲溺爱他,买名车给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以致这个阔少(富二代),每天留连在夜店干酒色奸淫的事情,因为性侵很多酒醉的女子,被法官起诉,最后判了五、六十年。最近又发生一件,另一位富二代在夜店里面纠集黑帮分子,把一个刑警活活打死。他的父亲也是一个企业家,这样的子孙怎么来继承你的家业?印祖说,「欲子孙之不趋败途」。让我们的子孙不会败坏家风,或者是把整个家产都败掉、走入歧途,或者是作奸犯科、鎯铛入狱,这个都叫做败途。子女犯法、犯罪,其实父母的心最痛,尤其像现在,吸毒的、抢劫的、强盗的、杀人的、窃盗的。我曾经讲过,台湾中南部有一位农会理事长,因为他的小孩去吸毒、窃盗、妨碍自由,被抓去关,他觉得非常的羞愧,后来喝农药自杀了。怎么让子女步入正途?你一定要让他明白因果,让子女从小接受《弟子规》、《太上感应篇》、《阴骘文》的教育。老和尚说:「一岁到三岁,就看父母的行为。」你从他小时懂事、认识字以后,你就要开始培养,让他读《太上感应篇》。像孝廉讲堂,平常假日班的「亲子弟子规」课程,都让小朋友看《中华德育故事》,里面就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故事。我就注意看那些小朋友的表情,看到动画故事讲因果,他们很有兴趣,那就在他们的小小心灵里面,种下一颗善的种子,种下因果的种子。这对他们以后成家立业,乃至于立身处世,帮助很大。

所以印光大师说:「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为定南针」。什么叫定南针?给他们指引人生的方向。「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世俗习染就是现在外面这种污染的环境,譬如说像游乐场、电动游戏机、计算机游戏,媒体的污染、网络的污染,这些力量都非常的大,叫做恶浪滔天。小孩子很容易在网络里面,乃至于外面的电动玩具场,或者吸毒的环境,或者声色场合,迷失掉,这叫恶浪滔天。甚至被灭顶,甚至得了艾滋病,毁了他们的前途。「黑云障日」,这些恶的习气障蔽了他们性德的光明,就像乌云把太阳遮住一样。「亦不至不知所趋」,如果你从小把他扎下《感应篇》、《阴骘文》的因果种子下去,他就能够趋吉避凶,他就知道怎么样学习善的行为。

印光大师说:「须知阴德两字,所包者广」。它包括非常的广,我们说祖先积阴德,印祖说你成就他人的子弟,让别人的子弟成为圣贤,这个也是阴德;你成就自己的子弟成为圣贤,这也是一种阴德。反过来讲,你误人子弟,那就损德;你耽误自己的子女,这也是损德。所以《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印祖说:「力能兼及,何幸如之?」你能力做得到,为什么不去教他们?

另外一故事,宋朝孙觉,他在福州当知府的时候,百姓因为拖欠官钱而被关的非常的多。当时正巧有一位富人,他出钱五百万,雇人修补佛殿。孙觉就说:你施舍金钱,为的是要积福德,那佛殿还没有完全损坏,如果你能用这个钱替狱中的囚犯偿还拖欠的官钱,就可以让数百人脱离枷锁监禁的痛苦,即使佛祖也会慈悲笑着答应,你所获的福报不是更多吗?富人就向官府缴纳这些人所拖欠的官钱,使得监狱为之一空。那位富人家的子孙后来真的很显达,孙觉的官也当到地位尊崇的柱国。

这一段主要是讲,孙觉他劝富人布施。我们就来探讨,孙觉他告诉富人说:你把修佛寺的五百万的钱,拿去代囚犯偿还积欠的官银,让他们得以释放,佛祖会含笑垂慈,很高兴的答应。这一段跟佛经非常接近。我就引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经文,「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我们知道成等正觉就是成为菩萨、成为佛,你想成为菩萨、成为佛要怎么样?你要发菩提心。怎么样去发菩提心?因为大悲心,我们说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因为众生的苦你生起了一个大悲的心,因为这个大悲心而把菩提心发出来。怎么样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要发菩提心排在前面,然后才是一向专念。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要做什么?成佛的目的是要干什么?为了要救度众生,不忍众生受苦。跟这个故事很接近。

以前在沧州有一间插花庙,里面住一位比丘尼,那天刚好是观世音菩萨圣诞,这位比丘尼就准备供品,要供养观世音菩萨。她忽然觉得很疲倦,靠着佛桌小寐一下,恍惚作梦里面,观世音菩萨跟她讲话,说「尔不献供,我亦不饥;尔即献供,我亦不加饱。」妳不供养,我也不会饿;妳供养,我也不会饱。为什么?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已破根本无明,他没有我相,哪来我会饥饿?观世音菩萨已经证得法身,所以你供养菩萨,是这一念的恭敬心。观世音菩萨跟法师说:「佛寺外面有流民(流浪汉)四、五个,他们都乞食不得(讨不到食物吃),都快饿死了,妳赶快把供品给他们吃,这个功德胜过供养我十倍。」这位比丘尼醒过来,门一打开,果然外面真的有四、五个流民(流浪汉),法师就把供品拿来供养这些流浪汉。这样的布施,跟孙觉劝富人替囚犯缴欠官银,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都喜欢帮佛菩萨服务,譬如说要修改佛寺、修建佛寺。《普贤行愿品》里面就提到,「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常常都想要供养佛陀,我们要供养佛菩萨,那要怎么供养?怎么尊重承事如来?《普贤行愿品》里面跟你讲,「若于众生尊重承事」,你尊重众生就是尊重佛菩萨,你恭敬众生就是恭敬佛菩萨,你不恭敬众生、家人、朋友、民众,你说你供养恭敬佛菩萨,这个恭敬不是性德流露,这是虚妄的,这不真实。所以你怎么样可以做到真正的礼敬诸佛?你要礼敬一切众生。这个众生不单是人,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这叫礼敬诸佛。真正做到礼敬一切诸佛,你这个平等心就跟佛的平等心一样,这个叫礼敬诸佛。换句话说,这个礼敬它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这个礼敬就是性德,这个礼敬就变成功德。这个礼敬是功德,它就可以灭罪,灭掉你无始劫来的罪业。你让众生欢喜,就可以让如来欢喜。你怎么让佛陀高兴?你要去救度众生,要去让众生离苦得乐。

慈舟大师怎么批注这一段?慈舟大师是我们近代的一位高僧大德。慈舟大师说:「尊重众生,即是尊重如来,又不惟佛喜,众生本来是佛」。他说你不仅是让佛欢喜,你要了解众生本来就是佛,众生欢喜就是佛欢喜。他说:「佛心如大海水,众生为佛心中众生,如海水现众生影」,你站在大海旁边,你去看那个影子映下去。「影水同一咸味」,他用这样一个比喻,就是你站在海边,海面像一个镜面一样,影子照在海面上,影子跟水是同一咸味。譬如我们说功德性海,这个性海就像大海一样,我们的无明烦恼就像无明风,把大海吹成惊涛骇浪,惊涛骇浪所起来的那个泡泡就是众生。众生都一直以为这个泡泡是他自己,等到泡沫打破了,跟大海合为一体,那个泡沫打破就是破我执、法执,所以那个泡沫的咸味跟大海的咸味是同一味。同一味是什么?同一性德,同一法味,所以他才说「影水同一咸味,犹生佛同一实相」,就是都有佛性。所以佛陀才说一阐提也可以成佛,这是生佛同一实相。「海水中所现的众生,无名姓骨肉等相」。你人站在海边,你映在水中的影子,请问一下它有写姓名吗?它有骨肉的相吗?没有。他用这样去做比喻。他说:「若必计有众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计执。生佛本自不二故」。如果你有计较执着,有众生的名相,那是遍计所执,生佛本是不二。

众生比较会执着,像刚才讲这个富人他要修佛寺,富人还算是有善根,孙觉劝他,他就马上接受,他没有执著名相,说我一定要修佛寺,我不救这些欠官银的民众。怎么样去达到无相布施?在《金刚经》里面有讲:「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菩萨是没有这四相的。「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我们布施要怎么样?我们布施要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什么?无所住就是三轮体空,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没有能所对待,无所住行于布施。我们如果作菩萨,这是本分事,「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你没有佛相,没有人相。如果你没有佛相、人相、囚犯的众生相,那你就没有四相的执着了,这样的布施就接近实相,叫无相布施,那就是功德。所以这个富人,为什么他后来子孙显达?为什么这样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那福报就大了。所以,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所以你要得到大的福德,你就必须要不住相布施。「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个地方,我提另一个跟孙觉劝富人这个故事很像的公案,叫做「金箔布施」,这是真实故事。有一个地方,在很寒冷的冬天,有一个乞丐他用颤抖的手去求一家佛寺的禅师,那位禅师的名字叫荣西禅师。乞丐去敲禅师的寮房,他哭着说:「禅师!我的妻子儿女都几天没有吃饭了,我已经用尽各种方法,还是不能给她们温饱。又连日来下雪,我的旧疾病发作了,我已经精疲力竭,再这样下去会饿死,请禅师救我们。」荣西禅师很可怜他,可是他也没钱,也没有多余的食物可以救济他,怎么办?他就拿准备装佛像的金箔给乞丐,他说:「你把这几个金箔拿去换钱吧!」这位荣西禅师就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乞丐相,没有佛相,他没有这四相了。

座下的弟子哗然,大家都很惊讶,就抗议荣西法师说:「怎么可以把装佛身的金箔给这个乞丐?」荣西禅师说:「汝不解,吾为尊敬佛陀才如此做。」你们不了解,我是为了尊敬佛陀才如此做。所以我们刚才讲说「如何尊重承事如来」,就是先看你「如何尊重承事众生」,他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境界。你怎么让佛陀欢喜?荣西禅师先让乞丐欢喜了。弟子不懂,就说:「如果我们把佛像都卖掉,再拿去布施、去做善事,不重视信仰,这样算敬佛吗?」荣西禅师说:「我重视信仰,我更尊敬佛陀,即使我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他有地藏菩萨的精神,宁可自己下地狱。这个时候你就不能说:「哎呀!你这样犯戒了,你侵损常住了,金箔等于是常住的钱,你把常住的钱拿给乞丐,你侵损常住,这样会下地狱。」说不定有人就不敢做,这样会侵损常住!

但是我们对照刚才念过的《普贤行愿品》,如果尊重承事众生,即是尊重承事如来;如果让众生欢喜,即是让如来欢喜,就看你的发心,不是看你的事。结果弟子还是不服,责怪荣西禅师,口中喃喃嘀咕:「把装佛的金箔拿去送人,说是敬佛。」荣西禅师大声斥责:「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喂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认识佛陀了吗?」这句话问得很好,你们认识真正的佛陀吗?要是真正认识佛陀,他的心就跟佛陀的心是一致的、是一体的,那他的心就是佛心,那就是菩提心,是大慈悲心。你怎么跟佛心一致?你要跟佛陀一样的心。老和尚常讲的,「同心、同行、同愿、同德」。你怎么跟阿弥陀佛一样?「同心、同行、同愿、同德」,你要跟阿弥陀佛一样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这一段我觉得他讲得非常的好。

《太上感应篇汇编》所举的宋朝许叔微,他用医术去救人;宋朝王曾他代母女偿还官银,免于卖女;宋朝吴奎,他的朋友王彭年往生没有办法入殓,他帮他入殓,还帮他把两个女儿嫁出去;明朝解开,他帮助亲朋、亲族;新建地方大荒,两个夫妻剩下一点点的饭,想掺毒自杀,里长舍己米救他们,结果穷人携五斗粟归,内有五十两金,天赐也;孙觉劝富人,把修佛寺的钱拿来救济被关的民众。这些事虽然看起来他们都只是做善事,但是都跟自性相应。再下来我们看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说:「《太上感应篇》,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你不能说《感应篇》不是佛经,像我们现在举这几个例子,也是跟佛在说法一样,我们刚才特别对照《普贤行愿品》,结果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老法师说:「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个人讲的。如果我们要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就错了。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看到,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这话是真的,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所以佛陀他讲过的,都是诸佛讲过的真理,就像孔子一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代圣贤都讲过了,孔子把这个道理再讲一遍给我们听,所以才说佛陀一生没有讲过经,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佛陀不是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吗?怎么说他没讲过经?佛陀讲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出自于性德,我们迷而不觉,不能证得。所以佛陀才会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陀说,他一生没有讲过一个字,这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

老法师说:「凡夫执着有我,所以说法,我说的、你说的、他说的。诸佛菩萨无我,《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念头都没有,所谓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见解、念头,不但不着相,念头都没有。他这是从哪里说的?真性的流露。」佛陀说法是从真性流露,这个性德我们也有,生佛不二。所以佛没有说我说的,你说的,没有,佛没有四相,没有四见,佛陀的见解,佛陀的念头。佛陀连念头都没有,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没有见惑,所以不但不着相,连念头都没有,他从哪里说?从性德流露。「真性不是别人的真性,是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自性的流露,这是真实的。如果从意识心,意识是个人的,那个话就靠不住了。」那是八识五十一个心所,那是有能所,那不是性德。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老法师说:「出世间的大圣,佛法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世间也有大圣,这些人有没有见性?有没有成佛?佛有方便语,说世间圣人没有能见性,这是方便语。说真实语,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所以刚才我们讲说这个富人、孙觉这些都是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他说:「怎么知道他不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的?从前有人讲:孔子是儒童菩萨。」像刚才我们读那个公案,荣西禅师他把金箔拿去供养乞丐,你能说荣西禅师他只是禅师吗?他不是诸佛如来的随类化身吗?如果不是随类化身,他怎么有办法把佛跟乞丐放在平等的位置?所以有人问说:孔子是不是儒童菩萨再来?有人这样问老法师。老法师说:「我们依照祖师答复的惯例,不能界定可否。因为你说他是菩萨,找不到根据,我们就不能随便说;你说他不是菩萨,从原理上来讲,菩萨应化在世间也有可能。如果真正契入境界,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菩萨?哪一个不是如来?」刚才我们念过那几位善人,难道他们不是菩萨示现吗?

第三点,老法师说:「我们学佛的同修就应该懂得,性德是至高无上;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理解,能够奉行,就是顺着性德。顺性德这是真善,违背性德这才叫恶,这是善恶最高的标准,是善恶绝对的标准。」刚才上述列举《感应篇》这些行善的故事,都有感应,他们子孙显达。又譬如那个里长,五斗米给穷夫妇,这个袋子里面竟然装了五十两黄金,这就是什么?老和尚说:「古人有个比喻,感,好比是种植;应,好比是开花结果。用这两个字做这一篇文章的名称,就说明了有感必定有应。这是什么道理?感应都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我们今天讲时间与空间,在自性里面不分的,时空是一片的,所以有感必有应。」这样就会感应道交,为什么袋子里面会跑出五十两黄金出来?不可思议。你不能说这是神话,它是真实的故事,记载在《感应篇》里面。这就是什么?为什么能感应?因为它从性德流露。

老法师说:「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如果我们动弹它的时候,一身都觉得不舒服。你动这一根头发,这是感;一身不舒服,那就是应。」所以荣西禅师的心相应佛陀的心,这跟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样的道理,就有感应了。老法师说:「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这个无所谓;再微弱的念头,都能够震动虚空法界。」各位要听清楚,一念遍三千,再弱的念头,再小的念头,它都会震动虚空法界,你发一个善念,诸佛菩萨都会感应道交,就是这个道理。荣西法师只不过是怜悯乞丐说:「好吧!我也没钱,我也没食物,那个金箔就给你吧!」这样就震动虚空法界。「我们不晓得,迷失了。就像我们身上这一根汗毛一样,我们把这汗毛尖立起来,全身都能感觉到。」你毛孔直竖全身就有感应了,这大家知道的道理。老法师说:「这是讲我们的身体,但是你不了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是一体。正因为它是一体,所以感应就不可思议,有感必应,随感随应。」

惭愧弟子黄柏霖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黄居士讲得很妥当,没有错误。确实是真的,提醒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因果报应,感应这些例子全都是真实的。我们的善心善行,哪有不感善果的道理!如果有怀疑,感应就不能现前了。为什么?这里头讲的有一句最重要的,性德。性德是超时空的,性德是没有边际的,性德是大家共有的。佛有自性,证得了,叫法身。我们也有性德,性德永远存在,不生不灭。我们现在把性德忘掉了,我们用了妄心,问题出在这里。妄心是什么?妄心是阿赖耶,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性德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成佛,大乘经上讲的,真的叫太容易、太简单了,佛说得很多,多少经论里头都有,只要你能够放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就回归自性,你性德就现前。你看多简单,成佛这么容易。可是你试试看,你放放看。

分别、执着我们比较容易,那个起心动念难,为什么?佛讲的起心动念我们根本就没有听懂。我们怎么认为?我们起个念头就是。不是的,这太粗了,起心动念是极其微细的念头。细到什么程度?弥勒菩萨讲,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个念头。百千,一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你看,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你怎么能够觉察到?现在我们用秒做单位,一秒钟可以弹指七次,再乘七,乘七乘出来多少?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在哪里?就在眼前。谁看到了?佛告诉我们,八地以上。你好好修行,你到八地菩萨就看到了。八地菩萨的定功够了,能看到这个微细的念头,七地以前没有看到。我们是听佛所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毫无感觉,就是迷惑迷得很深,毫无感觉。大概在明心见性的菩萨有感觉,有感觉还没有见到,他必须再要去破无明习气,要登八地就见到了。佛这个话说的我们要相信,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十一地是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都看到。所以假的,不是真的,剎那生灭,就像我们看电视画面一样。现在电视画面一秒钟多少个?一百个,一秒钟就是一百次的生灭,我们都完全不能觉察。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真相,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是兆。真正了解这个真相才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一点都没说错,这是自性。

所以黄居士的报告对我们很有受用,让我们对因果报应深信不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0日10:20: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4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