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清法师: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上)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22) 编号:02-042-0278

MP3下载

学生: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上)释义清。

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

自参加学习班以来,令惭愧弟子感触最深的,是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对我辈净宗学人建立信心之慈悲晓谕、开示,可谓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唯恐我等堕入火坑。这才反思,什么是信?信什么?念老云:「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自己好像也都知道,但问有没有往生的信心?却很含糊。这才知道,没有真正的信。试听贤公之语,「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拜佛是要拜出自性,拜出清净心」,「 不要以为念一句、两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不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信心圆满。而贤公一字不识,自己却是天天听经闻法,何以信心相差竟然不啻天渊?

学佛,首重信,信为能入。佛经开篇即是居六成就之首的信成就,「如是」。净宗「信」尤为重要,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信什么?为什么信心不足?师父上人一语道破我们症结所在,没根。师父上人依据《观经》三福第一福,指出净宗修学三个根,而《弟子规》是根中之根。所以,再次展开《弟子规》,由信篇仔细学习,发现其中教诲确能启迪信心。

一、由《弟子规》,启发往生净土的信心

甲一、见贤思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启发我们所有善德,乃至成佛作祖之信心。「见人善,即思齐」此句充满生机,人何以能生起见贤思齐之心?老祖宗明白,「人之初,性本善」。而我辈迷而不知,是因「性相近,习相远」,受到时尚的影响,误认为圣贤学问是迷信,加以排斥。但本善之性并未改变,所以圣贤劝勉后人发起向善之心。「纵去远,以渐跻」,此句给人以希望,及必能成圣成贤的信心,体现老祖宗对子孙的慈悲期许: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圣贤,人既丈夫我亦尔,即便差距再大,只要锲而不舍,必定能有等齐圣贤之日。关键是如种子萌芽,善心发动,芽发方能生长茁壮,枝繁叶茂。

甲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

乙一、闻过则喜。听到批评就气馁,禁不住考验,不是真正的信心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师父上人讲:知错是开悟,改错是证果。凡夫很难有这种自觉,所以对别人的提醒要欢喜感恩。而今我们听到批评就难过,或者很不耐烦,是前面孝悌德行根基仍未建立,再者是于理不明。《弟子规》首篇「入则孝」即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都不听,又怎能接受他人的建议?「出则弟」言:「言语忍,忿自泯」。家中兄弟相处不能忍让,在外面怎能忍让别人?试观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在我们民族的起始在线最光辉的形象,大舜。古人言:「人伦之变,至舜而极」,父顽、母嚚、弟傲,家人几乎个个都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而他唯求可得父母、家人之欢心,故不知其过。于父母纯孝、于兄弟友爱,不断检点自身,完善德行,终成中华文化孝德道统之典范。

由是方悟儿时常听老人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于儿女生育恩深,昊天罔极,报犹不及,怎能窥视父母之过?再观贤公和尚,当他蒙受不白之冤,受到师父的严加呵斥,而不动摇对师父的信心。《沙弥律仪》「事师第二」曰:「若有过,和尚阿阇黎教诫之,不得还逆语」,贤公圆满落实。这些都是天下为人子女、为人弟子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恪守的本分,而惭愧弟子却不知晓,故有触逆父母师长之不孝言行。

其次成人扎根尤须明理。试观贤公,受人造谣中伤,遭受排斥时,心很平静,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不争辩,默然处之。可见老和尚对天理公道、因果定律深信不疑,心地清净慈悲,身体充满正能量。所以身体康健,一百一十二岁往生,最后一天还干着活。反省自己,不肯吃亏,一句话少说也不行。《弟子规》教诫「言语忍,忿自泯」,贤公教诲:「不要跟人争高论低,忍者自安。」《沙弥律仪.入众第四》讲得很清楚:「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者,亦须心平气和,以理论辩,不可则辞而去,动气发粗即非好僧也。宏赞律师注曰:清规云,有理无理,并皆出院。何也?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正因如此,《弟子规》教导我们,「闻誉恐,闻过欣」,虚怀若谷纳雅言,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样的气度,才是真有信心、才是真实智慧之体现。

乙二、知过必改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念及自己,从小未受圣贤教育,是非、善恶、利害分不清,妄自尊大,犯过失时,人家指出,就生瞋恨心。而甘于一直错下去,终至遭受苦报,却不明所以,这是愚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人,是学人,犯错是正常的,所以应该给自己正确定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关键要能改。孔夫子说:「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太上感应篇》同样把「见善不为、知错不改」列为大恶,重要性由是而知。

为何不能改过?我执根深,畏苦畏难。「谨」篇老祖宗教导我们人生应具之态度:「勿畏难,勿轻略」,做事须安定从容,坚韧顽强,如此方不至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甚至畏难而退。大舜家庭环境险恶,却不见他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谨慎从事,「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终至妥善解决,感化全家。贤公与大舜相比,虽然家有慈母,而在社会环境却较大舜恶劣太多,百岁贤公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动荡的一个世纪,历经数十年战火连绵和史无前例的文革,而他道心坚固,绝不还俗。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生存考验,却毫无怨尤,且靠辛勤劳作的成果布施周济穷困,其坚韧顽强,体现「勿畏难,勿轻略」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也把「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做到了极致!二人均生于患难,能安于患难,超然物外,泰然自若,比起我辈稍不如意,就痛苦难耐、盼不到头的脆弱心理,令人感佩至极。

至德凝至道,大舜孝感天地,大象助其耕耘,百鸟帮其播种,德为一代圣王;贤公和尚,慈心化及恶类,蟒蛇依恋不舍,野狼为之献蜜,成就出世至道!一位居于上古,一位生于当世,穿越四、五千年时空,精神一脉相承,显示民族精神、优秀文化源远流长、亘古至今、永恒不朽的旺盛生命力。

深入圣贤文化,学习圣哲典范,当效法孔门大贤子路「闻过则喜,闻过则拜」,勇于改过迁善,以期渐臻圣域。至此愈发感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不容轻忽!再次体会老实、听话、真干的人有福,进而坚定自己必须落实《弟子规》的决心。

甲三、泛爱众,而亲仁

乙一、泛爱众

丙一、隐恶扬善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了凡先生也教导我们,凡事处处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因为物我一体,故当仁民爱物,上合天心。表现在语言上,隐恶扬善。师父上人指出,世界怎么乱的?不知隐恶扬善,对恶人恶事大力宣传,恶人遂自暴自弃,恶事比比皆是,人亦不以为耻,竟相攀比效尤,妄取私利。而隐恶扬善,善人善事得到彰显嘉勉,导善社会人心,恶人也受善法熏修化恶为善。我们学佛更应从自身做起,学习贤公和尚,随喜人善,不轻视毁谤任何人,养忠厚之德。切莫再以己之好恶评头论足、诋毁他人,甚而至于酿成「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的悲剧,也甚勿再以世法标准评判是非善恶,终至难脱六道轮回。

丙二、劝善规过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菩萨不仅自度,还要度他。若能劝善规过,化导众生,功莫大焉。而方式无过于讲经说法,教学为先,使人明理。

乙二、亲仁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俗话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天天听闻正法,天天读诵八德故事,读《来佛三圣永思集》。八德故事记载历史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典范,贫富贵贱,男女老少,枚不胜举,感人至深,读后使自己认识古人之志向、德行、节操,皆如贤公父亲,舍生取义!而自己身为修道者,于身外之名闻利养都割舍不下,患得患失,甚感自惭形秽。同时,对人生道义准则认知深化,感到心有归依之踏实安稳。读《来佛三圣永思集》,受前贤圣德熏修,效法之心油然而生,作佛之愿亦渐恳切。

甲四、确立信心

《弟子规》最后,「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古人童蒙养正《三字经》、《弟子规》,即奠定成圣成贤之解行功底,而我辈却无。正因如此,恩师上人,毕生弘法演教,为我等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并极力推荐不离世法而行佛法、老实念佛之好榜样贤公和尚,示范我辈如何力行,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解行相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生成就,势所必然。所以《弟子规》最后为我们做保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夏老讲「自弃者天弃」。记得自己一次犯过失,面对师父的教导,却难以放下自我,不肯忏悔。然听经有素,深明我执是六道轮回之根由,贪瞋痴是三恶道之门径,才没有跌破理智的底限而自暴自弃。而今深感自暴自弃,无过于舍自性至善净土,不发坚固往生作佛之愿。

而「自助者天助」,所以见贤思齐之心不能不发。今天,尘封千年的《无量寿经》,夏公为我们会集五种原译成最善本;念公为法忘躯、身负重病得以成就完美批注放光于世;恩师上人年近九旬,不惮劳苦、悲智方便而为倡导,且开设网络课堂,耳提面命;来佛三圣、刘素青老人、黄忠昌等众多菩萨亲作证转,刘素云老师等善知识劝勉策励提携于我。可谓千祥云集,百福骈臻,因缘殊胜,不可思议。所以,「勿自暴,勿自弃」,只要持之以恒,「圣与贤,可驯致」,今生定能作佛。

弟子惭愧至极,学佛日久,不知信之含义,深信更无从做起,蒙师父上人及诸善知识悲心劝谕,方对所学内容作一梳理,以障深慧浅,恐有偏颇,恳请师父上人及众善知识慈悲斧正。感恩师父上人的大悲教化,感恩所有的善知识策励提携,感恩十方三宝冥加护念,阿弥陀佛。

老法师:义清同学的报告,他说出扎根的重要。他的一些问题,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只是不愿意说出来,他有胆量,他可以说出来,给我们做榜样。他说的问题,是今天年轻人的通病,不但是年轻人,可以说社会绝大多数的人。这也就是说,这是社会为什么这么多苦难,苦难的来源,就是由于这些人不明了事实真相,思想偏邪,言行错误,所招感的果报。这桩事情是大事,不是小事,是根本烦恼,它不是枝叶。

这两天南阳的聂老师在我们这里住了两天,告诉我们不少的事情,我们也能总结出来,今天社会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出了问题,什么教育?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幼童教育,真的疏忽了。我们跟古人留下来典籍对照一下,我们完全丢光了,甚至没人知道了,他想也想不到。所以聂老也很感慨的说,要恢复不是短时期,总得一百年、两百年之后。我们把它丢掉两百年,也得用两百年的时间才真正恢复,这是真的。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恢复,这个社会才有救,不能恢复,这社会没救。今天这个世界,无论哪个行业,确实,用仁义礼智信来衡量,你能找到几个仁人、义士、明礼、守信、不迷?找不到了。

这些性德都是自性本具的,古人所说人性本善,现在人性善不善?还是本善。本善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迷失了本善,迷了。本善有没有丢掉?没丢掉,只是本善外头蒙着一层不善,不善当家做主,本善不晓得到哪去了,其实没丢掉。为什么?本善不生不灭,不善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人只要一觉悟就回头了,一觉悟就成佛了,就成圣了,凡圣一念之间,一念迷是凡,念念迷,一念觉一切就觉。

这桩事情,大乘经教里讲得最清楚、讲得最透彻。学经教,每天读经为什么?为求觉悟,道理在此地。念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那就错了,一定要念明白,返妄归真,这个念佛就管用,对佛信心、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了,还再加上感恩的心。不是这么多经典启示,我们永远不会回头,永远不知道错在哪里。今天人知道错了,错在哪里不知道,他真不知道。

凡是圣贤的典籍,篇幅不论大小、不论浅深,都是真理。《弟子规》这篇东西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所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情,虽然是童蒙的教科书,不能小看它。我曾经举比喻给大家讲过,我们把天平摆在我们面前,这边放一本《弟子规》,这边放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四库全书》,你们就晓得这分量多大,在天平上怎么样?平等的。有人感到很奇怪,这怎么能平等?我们用古人的话告诉他,这边一大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他搞这个,《弟子规》呢,笃行。这么多东西你都消化了,都读到,你都读通了,没有做到,它等于零,还不如《弟子规》。真的,不是假的。知行要合一,知离开行等于无知。我们知道多少行多少,这就是圣贤,他会天天进步,日日新,苟日新,天天在进步,为什么?他知道能落实。知道不能落实,你一寸也没移动,你还在本位。

知行要合一,要特别重视行。一个老师教学,古人常说身行言教,身行在前,言教在后。你做到了再教人,人相信;你只有教,没有身行,别人不能相信,别人对你怀疑,别人不会仰慕你,不会尊重你。这种浅显的道理,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把它疏忽了。

人要觉悟,贵觉悟得早,为什么?觉悟早有大成就,觉悟晚,晚年想做,体力衰了,仅仅自利,不能利他,利他需要体力、需要饱满的精神。所以觉悟愈年轻愈好。我二十六岁学佛,亲近方老师,才真正觉悟了。没有遇到方老师以前,迷惑颠倒,跟一般年轻人一样,好不了多少。小时候有一点伦理道德的概念,所以在青年的时代喜欢听老人教诲,这是我们比一般人好一点的地方。所以也学习了照顾老人,陪伴老人,老人们经验丰富,他讲的东西都是亲身经历,都是事实,帮助我们长见识,帮助我们开悟,破迷开悟。这是我在年轻时候跟一般年轻人不一样,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很少,我的朋友都比我长二十、三十岁以上,我交了很多老人朋友,真得受用。

那一点坚定的信心,也就这么培起来的。培得跟上一代的相比不足,我常说,上一代的人对于神圣的教诲,那个信心总有六、七十分,我跟他们比,我只有他们一半,所以我常说我只有三十分。但是比起现在的人,现在人大概只三分、五分,我用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如何把自己的信心向上提升?读书,读古人书。要读遍数多,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选出这四种书,扎根教育,《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这是儒释道的四个根,好!在这上扎根,你就能开智慧,你能得受用,没有这四个根,学什么都不能成就。

我们很幸运,遇到几位好老师,我们相信感应。我们知道,学问之道必须要从文字学扎根,也就是先要学认识字。讲文字学的老师很少了,我们天天在念,天天在想,居然碰到了好几位,深于文字的老师出现了,真的是老天不负苦心人。我们认真学,好好的学,德行上扎根,学问上也扎根,这就有成就,成就自己,帮助别人。文字学是一门大学问,学习不会感觉到枯燥,用善巧方便来表达,会让别人很欢喜接受。深于文字,文字学上,五百四十个部首很重要,这个东西要把它记住,然后文言文就能解决了。《四库全书》你有能力去阅读,祖宗留下来这宝藏就是给你的,给能读的人。

德行扎根,学问上也扎根,根本坚固,这才能办大事,什么大事?传承千万年祖宗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之大成,你统统能得到。取精用弘,取其精华,在你这一生当中起广大的作用,你阅读把它精华提出来,唐太宗就做这个事情,《群书治要》是四库的精华。那里面还有不少东西他们还没有拈出来的,我相信分量不少于五十万字。他所编辑到的,从三皇五帝到晋代,晋朝,隋、唐、宋、元、明、清没有收进去,《群书治要》没收进去。所以你们有使命把它做续篇,在这些典籍里好好去看,看到好东西把它抄下来,慢慢抄成一本,就是《群书治要》的续篇。这是大事,这是了不起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我相信决定得生。你做这个事情不是利益少数,是利益千年万世的人,这是不朽的功业。不用去做官,不用去发财,像孔子一样,像释迦一样,全心全力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其他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这样的心、志都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们的成就就不可思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1日09:53: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