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清法师: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下)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22) 编号:02-042-0279

MP3下载

学生:感恩贤公和尚的慈悲示教—圆满的信德(下)释义清。

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继续报告如下:

二、学习贤公和尚,坚固往生的信心

甲一、净宗修学信什么?

依据净宗理论,信成就中「如」即「是心是佛」,「是」即「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必定成佛。

乙一、是心是圣贤,是心作圣贤

在我国儒家教育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宗明义即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师父上人指出,此句为教育工作者建立教育信心、教育爱心之理论依据,亦是自己确认自性本善、立志成圣成贤之信心依据。《三字经》号称少儿小百科,是老祖宗对后辈儿孙完美的人生规画,指明教学的原理、方法、顺序,治学的态度,人生必遵之伦常大道,及应读之经典,一一列出。这都是古圣先贤清净心流出之真实智慧,童蒙熟读,即是为孩子一生扎下正知正见智慧之根。

而学贵力行,如何依照圣贤教导修学,就路还家,复归本性本善而成圣成贤?儒家学说纲领有四科: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遵之则天地位万物育,失之则天灾人祸频仍。人与天地合称三才,为万物之灵,关键在遵守伦常大道。《三字经》云:「首孝悌,次见闻」,与《弟子规》序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同旨。而《弟子规》单独开出,内容更为详尽,意在为孩子扎下一生笃行伦常大道之德行根基,终至成圣成贤。是心是圣贤,现又是心作圣贤,心作心是,必成圣贤。

乙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教《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把本性之善具体道出,亦即指明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迷惑颠倒的众生,如何复归本具之智慧德相而成佛?《观经》中之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亦即佛法修学之总纲。三福第一福是人天善因,感人天福报;第二福是小乘因行,断见思烦恼,感四圣法界;进而修第三福大乘因行,断尘沙、无明而明心见性,感一真法界,为大乘佛法终极目标。由是可见,因果定律,世出世间同遵。本来是心是佛,现又修因证果,明心见性,即是心作佛,此为八万四千常途法门修学原理。

《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禅宗,明信是心是佛,当即断尽三惑,见性成佛,好比一步登天,非末法根钝众生所能;其次即教下,渐断三惑,至明心见性,需多劫修行,非末法众生一生所能。纵然明心见性,生华藏世界,须由文殊、普贤率领,求生极乐,方能圆成佛道。

乙三、是心是阿弥陀佛,是心作阿弥陀佛

净宗之「性本善」,即众生皆是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为法藏菩萨弘深誓愿、累劫修功所显现果德,含摄一切诸佛无尽功德宝藏,一切诸佛所说之甚深密藏尽在其中,所以阿弥陀佛名号为自性总名号。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的意义无量无边,仅取二义,「光明」与「寿命」。阿弥陀佛合译为「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寿代表时间,无量光代表空间,无量的善法功德宝藏为时空二法所囊括,即是阿弥陀佛。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故是心是佛,而且是光中极尊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所现之依报环境,亦即自性佛所现,亦为我等往生后所居之依报环境,故称作老家。

如何恢复本来面目阿弥陀佛,回归极乐老家?依据佛在《观经》三福第三大乘福,继发菩提心后,方提出深信因果。师父一语道破玄旨,这是净土法门之特殊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开始念阿弥陀佛,即摄佛功德入我心中,名为始觉;念念相续,始觉合本,名究竟觉。此乃佛以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是佛果地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何况博地凡夫。念老云:「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往生即证我本来是阿弥陀佛,圆满是心作佛。

甲二、如何深信:依行门五科信愿持名

乙一、信于行门五科

何谓深信?特别因果不离通途因果,故净宗修行,师父上人教导:「戒定慧三学为纲领,以三福为基础,待人以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即以行门五科而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若舍持名,但修行门五科,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别,成自力法门,与禅宗、教下断惑证真等同,非我执坚固末法众生所能。因末世凡夫,内有严重烦恼,外有强烈诱惑,身见坚固,证小乘初果都无望,何能奢谈明心见性,故终身无果。而禅为佛心,不明心见性,即非佛法。净宗法门,乃仰仗佛力,不需断惑,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而证明心见性、无量光寿。故知,净宗即是以行门五科之广大心来念佛,还以念佛来圆满行门五科,终至明心见性之方便、易行、殊胜微妙之法门,即是贤公和尚一生之表法深义所在。

相形之下,他宗明心见性,得生华藏,随文殊、普贤求生极乐,则是绕大弯路。此弯路,以时间而算,生华藏世界前是无量劫,生华藏后是三大阿僧祇劫。由是而知,极乐往生者有二类:一是华藏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可谓真心至信、切愿往生者;二是十法界之众生,是恭敬心仰信,如婴孩之信慈母,无丝毫怀疑,深信切愿往生者,一旦往生极乐,生一土而四土圆生,一生作佛。两种往生者,圣凡阶位悬殊,却均登补处,于凡夫来说,却是占大便宜。所以,今生遇到净宗,实乃大幸,当断诸疑惑,老实念佛,求生净土。

如何才能老实?民国印光大师教化,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之根本,师父上人尊奉为净宗传心法要。师父上人直言:没有孔孟学说之基础,大乘佛法的弘扬,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近年,具体指出第一福首二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儒家学说,以《弟子规》最为根本。

而净宗关键在于信。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何含义?惭愧弟子参考《德育课本》其解释为:「信,诚也。说文,会意,从人,从言」。可见,信,是以真诚之心,讲诚实之语,是为人言。古人言:「信,其为德也,心口一如,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说明「信」必须做到表里一如,言行一致,且贯彻始终。故又言「信者,德之固也,无德,不能敦其伦、笃其行,实其德」,故儒学四科,五伦、五常、八德,信贯其中。而诚者信也,说文,从言,从成,可见信与诚同义。印祖言:「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说明儒家四科与净宗行门五科,均以回归诚明为宗旨而程度有别,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均是诚由浅至深之标志,亦即信之由浅至深标志。现分别学习如下:

丙一、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儒学

丁一、信于五伦

五伦,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是五条人伦必遵大道,体现于《弟子规》。每一伦摄二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信属朋友一伦,亦含二义,谨归纳为:其一、于自身本性本善深信不疑,而诚信自守,(自信德);其二、于他本性本善深信不疑,而相互信任,例如:他信于己,或己信于他,(他信德)。此二义,都用一个信字来表达。信以诚为体,二义为一体之两用,不可分离。

信之二德,在信佛、信愿行、信解行证中是相信、信任之义,为信他之德,而在五伦五常是诚实、守信之义,为自信之德。欧阳修先生言:「窃谓信必由衷,自信始可信人。」此语亦两义:其一、自己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乃至感动天地鬼神及诸佛菩萨护念。其二、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信任他人,乃至信善知识与佛菩萨。当今有学者谈到:「愈是有文化自信,愈能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之优点」,颇有见地。净宗蕅益大师讲净土法门之六信,信自为首。此前,自己认为不自信,但信佛。师父上人讲:「信了,做不到,那是不信;真信,一定能做到。」在《来佛三圣永思集》中,有个信德典范,老德和尚。别人告诉他,牛粪里有佛,他就真拜。如是信,才是真信。至此方知,于佛教、师教不能依教奉行,实在是自身基本信德不具所致。

《弟子规.信篇》开章即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信必须做到诚实无欺。「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一切不好的语言、习气都要杜绝;而自身的诚实,必然获得对方信任,所谓「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信属朋友一伦之德,而父子、兄弟、夫妇、君臣四伦,实在都必须以诚相待,所以信贯五伦。无信,五伦关系必不和谐。

丁二、信于五常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人伦大德。《左传》说:人弃常则妖兴。所谓的妖兴,即自然规律失常,人心乖戾,天灾人祸频仍。内容与佛家五戒、十善相同,仁即不杀生,义即不偷盗,礼即不邪淫,智即不饮酒,信即不妄语。儒、佛共同尊奉,是做人的德行标准,《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详细说明。五戒、十善为佛家大小乘之根本,贯穿整个佛法修学,重要性可知。

诚,从言,从成,说明培养诚德须从言语的信实做起,如此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所以宋朝司马光先生做学问自不妄语始,《无量寿经》第八品把「善护口业」排在第一。贤公和尚于口业亦有深切教诫:「宁可荤口念佛,不可素口骂人」,「宁吃过天食,不说过天话」,「说话不可言谗口满」。古人云「信者,一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亦即佛家常讲,身、口、意三,一片真诚,故不特仅仅局限于言语、行迹上不妄语,实在是善导大师所言、师父上人所强调: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而佛法的修学,六成就、信解行证均以信居首位,可谓不谋而合。可见信为入道之方便、要门,而又贯穿始终。

五常,信居其后,即言信为德行之底限,无信,仁义礼智皆无。五常即五戒,失去五戒,净宗行门五科、乃至整个佛法亦无。

丁三、信于八德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批注,「夫孝,德之本也;悌,德之序也;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礼,德之范也;义,德之宜也;廉,德之节也;耻,德之基也」。可见八德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随举一德即贯其余,随举一德即摄其余,如帝网珠,光光互照。今举信德,即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其中,其他任何德目有亏,即是不信。

丙二、信于《感应篇》、十善业道乃至行门五科

三福第一福首二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于《弟子规》,将孝敬心扩大,即是「慈心不杀」,落实于道之《感应篇》,然后上升至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乃善恶之分水岭,翻转十善,即是十恶,感三恶道,直至阿鼻地狱;而循着十善的方向修行,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此十善业,乃至能令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知,第一福所示三个根乃圣道之基石。以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三学,证声闻阿罗汉,依此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六度,证菩萨果位,依此孝敬、慈悲、十善之心修学普贤行,即证法身大士。由此可见,净宗行门五科是孝敬为核心之伦常道德之延伸圆满,故信德亦贯五科,任何一科有缺失,即是信德不圆。

乙二、以行门五科念佛,即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由上可知,以行门五科念佛,方为深信,深信而切愿,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愿切而行专,即一向专念,无有间断。如是三资具足,必定往生,行门五科终极之普贤行遂得圆满,即是本宗发菩提心之落实。所以,以行门五科念佛,求愿往生,即会归《无量寿经》之宗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又因信深方能老实,故亦名老实念佛。又行门五科具足三聚净戒,亦名持戒念佛。

甲三、贤公之表法:圆满的信德

净宗行门五科,三福第一福,贤公在家时即完备,童年时即以孝行名闻乡里;慈母训告,「为人要和善宽厚,千万不可作恶」;师十二岁即有「以后再也不敢恨人怨人」之感悟,具足十善业。故出家修行,即能契入三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贤公说:「学道当知心是佛,修行应以戒为师」。四个根都具足,依此基础修学行门五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达致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三惑任运自断,行门五科圆满,信心清净圆具,明心见性。如印祖说,「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千斤巨石,置于大船,安然抵达彼岸」。一粒沙子,入水即沉,是喻自力法门修行,烦恼一品不断,即陷于生死轮回苦海。而凡夫三惑未断,如同巨石,置于弥陀大悲愿力之慈舟,持名念佛,往生极乐,超越生死。而贤公至为殊胜,于浊恶至极之我辈障深凡夫,做明心见性念佛断惑之示现,弥显佛号功德不可思议之加持力,意义极其深远。老人家劝勉我辈:「不要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不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人不学好不行!」自信他信,自度度他,功德圆满。

师父上人赞贤公和尚最重要之表法:「证明极乐世界是真的,念佛往生是真的」。帮助这一科学时代的人们信心重建,同时证明《无量寿经》莲公会集本是真经,帮助人们建立正知正见,当今之世,功德殊胜,无与伦比!记起恩师上人的慈悲开示:「认为自己业障重,这是是心是业。常常起这个念头,即是是心造业。是心是业,又是心造业,当然业报现前,六道轮回。」自此不敢再起此念。

而今有贤公作证,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于此坚固生信,即等于是心是佛;依恩师上人教诲,扎好四个根,一部《无量寿经》,一部念公之批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认真修学行门五科,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信愿持名,即是是心作佛。心作心是,必定成佛!而老实、听话、真干仍是关键之关键,故自当以来佛三圣为榜样,深信切愿笃行,誓愿今生成就。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自利利他,生逢圣学继绝存亡之际,方不负时代所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弘护圣教之伟大使命,方不负师父上人的大悲教化、无数善知识的策励提携、十方三宝冥加护念及生生世世父母眷属的养育深恩。

弟子惭愧至极,学佛日久,不知信之含义,深信更是无从建立,蒙师父及诸善知识悲心劝谕,方对所学内容做一疏理。以障深慧浅,恐有偏颇,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及众善知识慈悲斧正。无限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义清师这一篇,把信这个字讲清楚、讲明白了,关键就在能不能落实,如果能落实,他决定得生净土。如果是搞明白了,还没办法落实,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为什么?内有习气,烦恼习气无量劫养成的,外面的诱惑,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几个人能突破这个重围?一层一层包围着你,几个人能突破?这是真的。像义清师这种觉悟的人多,我们常常遇到,但是真正能突破重围的不多。佛教导我们一个秘诀,吃苦、守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才能突破。我不怕苦,你们过着繁华的生活,我就一碗饭、一杯凉水就能饱肚子、能安心,对你们不羡慕,这才能成功。所以,看破是看清楚、看明白了,真正看破了,章嘉大师告诉我,放下了;还没放下,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没有看破。为什么?他还是业力在牵引他,敌不过外面的诱惑,现在外界的诱惑比起过去超过一百倍都不止。所以古人容易,诱惑少,没那么多,现在的诱惑太多了,你眼所看的、耳所听的、鼻所闻的、舌所尝的,无一不是诱惑。因此,以苦为师,在现前比什么都重要。

戒律,能把五科做好,就是严持戒律。贤公老和尚没有学过戒律,没有读过戒本,他戒律从哪里学来的?受戒的时候,那时候受戒时间长,五十三天。像我们这一代受戒,就打对折了,我们受戒的时候三十三天。听说现在受戒一个月,甚至一天就受完了,那完全是举行个仪式。所以,五十三天把大概的、重要的意思可以说出来,老和尚听进去,一生都不犯。肯吃苦,你看,一百一十二岁生日,信徒们到来佛寺给他办了一桌素席,为老和尚庆生。老和尚那天那个样子不好看,不是他平常的面孔,很生气,很不高兴。最后一桌菜一口都没吃,最后吃了一碗芝麻叶面。他们把芝麻叶也带给我看了,我们这里也做了个芝麻叶面,尝尝老和尚吃的。老和尚不希望人做形式,这些样子,好看,要真正老实念佛。我相信那天煮这碗芝麻叶面,大家好好的在佛前面念佛回向,相信老和尚一定笑咪咪的出来,这个对老和尚真正认识,真正依教奉行。可见得平常跟老和尚常见面,很欢喜,这一招表演,就是对老和尚不是真正认识,还差很大的距离。

所以我们在《来佛三圣永思集》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虽然书分量不大,里面的内容说不尽,你愈看愈欢喜看。像刘素云报告里所说的,她已经读了一千六百多遍,愈读愈想读,欲罢不能,遍遍都有悟处,法喜充满她得到了。为什么有无量义?因为自性无量义,他的东西自性流出来的,我们以自性心去接受,无量义,法喜充满。应该认真努力去学习,把我们在这里所写出来的,我们都能够兑现,都能做到,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好弟子,贤公老和尚真实的传人。我们把所传发扬光大,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功德无量无边。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1日09:54:4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