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28) 编号:02-042-0303
学生: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弟子开进来到甘肃骊靬古城已近一年,回顾以前的学佛历程,感叹只学到一点常识而已,在此地很庆幸遇到众多善知识,对净土才初步入门。在这里,齐老师时常苦口婆心的劝导弟子们,「不要闲话聊天,要多念佛,干活、走路、吃饭都可以佛号不断」。齐老师并亲身力行,常常带头干活为大众做榜样。又有道场的法师们十几年如一日,衣食无顾,从早到晚为道场劳作不停。空闲时,师兄告诫弟子,「干活要佛号不断,不念佛,还不如请几个专业工人来。」至秋冬几个月,稍微清闲,师兄带领大众打佛七不间断,曾多次劝弟子:「往生很容易,只要信愿念佛;念佛不怕妄念多,就怕不求生西方;求生西方,念佛就快乐了。」
后来有机会集中学习,齐老师让弟子们先认真听师父上人讲解的《大经科注》。现今师父上人将近九十岁的高龄,仍每天讲经不中断,以无尽慈悲,唯劝众生能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师父上人又劝大众要以海贤老和尚为榜样,老和尚九十二年不离一句佛号,也唯有一句佛号大彻大悟,自在往生,为念佛往生做出最好的证明。在诸位善知识慈悲劝解行证下,及学习《无量寿经》和《大经科注》,弟子才认识到,净土修学一句佛号足矣。
甲、万法归于净土
净土圆顿之法,蒙世尊多次演说,三根普被,凡圣齐收。印光大师言:「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大经解》中言:「余门修行名竖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于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大集念佛三昧经》云:「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又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莲池大师言:「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善导大师言:「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由此,念佛之法乃最胜一乘之法。
师父上人言:其他一切法门最终全归净土,一句阿弥陀佛是自性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包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此乃至真之言也。又《观佛三昧经》云:「佛告阿难,如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阿弥陀经》云:「当知我(世尊)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持名念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弥陀亦如世尊及十方如来,皆因念佛,证无上菩提。
又《无量寿经》云:「彼二菩萨(观音、势至)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又《圆通章》云:「我(大势至菩萨)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又《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由此,《无量寿经》云:「彼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又《无量寿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末后佛嘱咐弥勒菩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可知,诸法灭尽,唯有净土仍度众百年。当来弥勒大士成佛,必重宣讲此法。师父上人言:当前虽是末法时期,但净土还有不少念佛往生者,这就是有修有证,净土还是正法时期,没有末法。因此,净土乃无上殊胜微妙之法,我们理应信持。
乙、信愿持名难于受持,唯一佛名
蕅益大师以信愿持名为往生正因。若真信切愿,念佛十声、一声,亦得往生。然末世凡夫,障重智浅,信愿不足,持名不坚,如何补足?
一、由解补足
《无量寿经》云:「闻甚深法,即生信解」,通过经教明白净土道理,自然生起信愿行。然此信难真、愿难切,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行;虽能解,而无行之实证。师父上人常劝初学弟子们,要多听经、诵经,听懂了,一句佛号就够了。由此,由解必须实行、实证。弟子初发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通过这几个月学习《无量寿经》及《大经科注》,收获最大的就是信愿提升了,对一句佛号的功德利益明了了,弟子深信一句佛名即可大彻大悟,往生无碍,有海贤老和尚亲身为我们作证。
二、由行补足
《无量寿经》云:「当有众生,值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此言,净土全由自力之善根、福德及弥陀威神力加持,才能完全受持。《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盖凡夫善根、福德少故,于信愿持名不能受持。种植善根、福德,有六度万行,然一切诸行,都归一佛名。《阿弥陀经》中唯劝持名念佛即可往生,六朝《阿弥陀经》石经中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行卷》言:「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甄解》言:「弘誓一乘(愿)海者,称佛名也。」盖弥陀一乘本愿度众之法全体融入一句佛名中,至心称名即自性弥陀彰显,其功德如佛也。又《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不可穷尽。」正如师父上人所言:用什么方法积功累德,唯有念佛。以念佛功德,而补足信愿;又以念佛,而使一声佛号坚固入心。再者,师父上人讲过:以至诚心念佛,愿同佛愿,心同佛心,行同佛行,必与弥陀相感,就会感应弥陀现身为你授记。由此,而真信切愿,专持名号。如《无量寿经.礼佛现光品》中,阿难以称名礼佛故,得见弥陀现身,以此阿难及与会大众才深信而发愿往生极乐。因此,信愿持名之因行,唯有一佛名。
丙、六度万行归一佛名
《无量寿经》中佛劝五恶众生行五善,又劝发信愿者行十善及六度等行;《观经》中佛劝大众行净业三福、以观念佛等。修此诸行,回向发愿亦得往生,然以凡夫之心智,千万人中难有一人。此诸行乃佛陀慈悲,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娑婆凡夫,根劣智浅,于一佛名不能信持。由此,劝行诸善,令其培植善福,开其智慧,待机缘成熟,方能信持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由此《阿弥陀经》唯劝持名念佛。《无量寿经》核心第十八愿,也唯劝信愿持名。由此,此等诸行,乃「善立方便,显示三乘」。
如善导大师言:「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飓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又古大德无不以持名为正行,由此,六度万行,归一佛名;一佛名即是六度万行。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大集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六度万行不离戒定慧,而念佛乃定中之王。
又蕅益大师言:「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师父上人常劝导弟子们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句弥陀,果然一修一切修。正如贤公,只一句佛号,成就圆满的僧宝形象。又六度万行,在于断烦解惑,而净土之法,只一句佛名存于心中,妄想烦恼不求断,而自自然然淡去,此乃巧入无生之妙法。
丁、妄念纷扰,唯一佛名
印光大师言:「其最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念佛法门,依仗佛力,五逆十恶,亦可带业(烦惑)往生。虽烦惑不求断,只需一直念去,则一切妄想杂念,自然淡去,此乃自然中自然相。古大德言:「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在六朝《阿弥陀经》石经中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念一佛名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盖罪障即烦恼。再者,净念一佛名,即得诸佛菩萨护念,外魔不能侵扰,而得自在。故念老在《大经解》中言:「(念佛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在道场,有的同修不愿进念佛堂,一进去就妄想不断,压都压不住。师父上人说:没有妄想杂念,就成佛了。妄想来了,很正常,不要去理它,只管念佛就好。夏莲居老居士言:「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
戊、无论顺境、逆境,唯一佛名
修.蓝博士以清净心为人治病;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科学实验都证明境由心转,如《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师父上人常讲:人人念头都是纯净纯善,就会风调雨顺。念什么是最善的?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本愿心,就是我们的愿心,那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我们妄想不断,遇到境缘就被转了。师父上人劝我们,修行就要在人事物外境中修,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弥陀佛,就会清净自在,这才是真修行。正如蕅益大师所言:「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海贤老和尚一生只是干活、念佛。别人会觉得很苦,但在老和尚心中,念佛欢喜,欢喜干活,不会累,天天法喜充满。由此,弟子才体会到,在骊靬古城修苦行的师父们天天欢喜自在的原因。
己、结语
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念佛是学佛最乐之事。师父上人以慈悲哀悯,身行言教,唯劝苦难众生,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然而末世众生障重智浅,一句阿弥陀佛难于受持。师父上人言,现代人把学佛、做人的根本遗弃了。由此,师父上人以无尽的慈悲智慧,劝导大众首先要扎好学佛的基础,要做到《观经》中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具体落实在《弟子规》、《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以此根基,方能渐渐生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大菩提心,才能生起信愿。以此信愿,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心中只一句弥陀圣号,求生极乐,必定往生。
当前社会,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有贪瞋痴慢疑诸烦恼,师父上人一再告诫我们,要能吃苦,要持戒,念佛才得利益。由吃苦、持戒,才能看破、放下。认识到此大火聚,彼清凉地;宝莲在前,刀山在后。才会重念死生轮回之可悲,深厌尘劳纷扰为可痛。放下世俗外缘,而事事无碍,安然自在。吃苦、持戒就要学忍辱,才不会被外境所扰。另外,在为大众劳作中,身心有个着落处,念佛才不会妄想纷飞。由此,师父上人将净土修学总结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最后,以夏莲居老居士的一首偈来结束弟子浅显的学习报告: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止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本报告中引用的经论大部分摘自黄念祖老居士着的《大经解》,弟子初学,报告中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阿弥陀佛!愚昧弟子释开进顶礼。
老法师:我们听了开进的报告,难得他在《大经解》里面引用了许多对我们有鼓励的话,所以这份数据应当要多读常读,有好处,这些话都是应该要牢记在心头的,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