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怀法师:浅谈《大乘无量寿经》经题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34) 编号:02-042-0320

MP3下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不肖凡愚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怀,今天恭敬汇报的主题是:浅谈《大乘无量寿经》经题。

《大经科注》云: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又云:「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经题中「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我们日常修行的指导原则。弥陀因地发心,志求无量庄严净土,庄严众行,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依持名念佛法普度一切有缘众生。学人应效法弥陀因地发心立愿,成就自己,利济众生。

一、志求无量寿

无量寿者,《大经科注》云:法身常住之体。志,心之所之矣。志求无量寿,即是起心动念不离法身常住之真心本性。此性无形,无法解说,离一切语言分别。《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又「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行人念念不离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即是志求无量寿矣。

二、据庄严清净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庄严」者是具德义;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凡夫从无始劫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出,妄境现。众生于妄境中起分别执着,造无量无边种种恶业,随业流转,于六道之中轮回往复,无有出期。若能妄心初动之时即已警觉,以庄严清净复自本心。即是据庄严清净义。

据者,杖持也。清净心如杖,必须持之勿失。「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其中第十八愿曰:「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此中之净洁心即是清净心,亦即《往生论》中之清净句。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总之是一法句,即是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故我辈业重凡夫,起心动念用一句万德洪名,替除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起心动念如是用功,久而久之自然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得生西方,成就圆满功德智慧,度脱无量无边有缘众生。

三、依平等觉

平等觉者,《科注》云:「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为何要依此持名念佛法来平等普觉一切众生?以下是从《大经科注》中引证四点浅显分析说明:

1、横出生死

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余门修行名竖出三界,如虫生竹中,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横出竹中,易于透脱,是横出三界,称易行道。喻为径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以自力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次第历经阶次而出离生死,称为竖出。师父在讲席中告诉我们:通途修行,要先断见惑,证得须陀洹果。而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断思惑,证阿罗汉。后伏尘沙、破无明,入实报庄严净土。分分破除四十一品无明后,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此修行证果,称为难行道。

持名念佛法,不必断见思惑。只要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临命终时,心无贪恋,意不颠倒,一心系念,必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生极乐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忍,必定成佛。称为易行道。

在修行路上,断见思烦恼,出六道轮回,最为不易。古德云:「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以期得须陀洹果后即不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必定证阿罗汉果。而六道轮回头出头没,便有隔阴之迷,前世修行功夫,俨然遗忘。无量劫来流浪生死,坚固执着此身是我,从而起惑造业,造作善业得善果,生三善道,便起贪爱;造作恶业,堕落三途,受无量苦,便有瞋恨。如此贪爱、瞋恨又做业因,遇缘又结善乐苦果。因遇缘结果,果又为下世因。如是长劫流转,不知何时何日能有出离之期。世尊在经上说六道轮回的真相:祇园精舍中的蚂蚁,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蚁身还尚未出离;在因地修行光是为白狗身,尸骨比须弥山还高。省庵大师云:「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这便是我们在六道轮回中的真实写照。

而念佛一法不必断身见,只要一心系念,伏住烦恼。如石头压草一般,临命终时,仗佛慈力,便得出离六道轮回。不必像竖出之法,时间久远。故善导大师曰:喻为径路,方便直捷。

2、方便行持

《大经科注》云:念佛有四种:(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而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观像念佛:要陈供圣像,注目观视。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

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凡夫之心散乱浮动,鲜有静定之时,难入微妙之观。

而持名念佛之法随时随地可修,不问上智下愚,无论苦乐忙闲,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工业信息时代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因生活而劳碌奔波,鲜有时间静心修行。持名之法正契现前大众根机,不论您在何时,不论您在何地,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从心念口出,还从耳入。或出声念,或默念,或口动而声于唇齿之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工作需要思考时,即放下佛号,专心思考;不需思考时,提起这句万德洪名,不令间断。再忙碌之人,日常也可行师父所提倡之十念法,即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如此方便,不离世法而行佛法,何人都可修,何时都可行。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此本众生行不到处,兹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谓『声字皆实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实相。持名念佛,无异实相念佛」。

《科注》云:「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全显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之本心。弥陀无尽大悲之胜愿,方便至极之大慈,力用难思之果德。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下至十恶五逆,饿鬼畜生,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广被一切含灵,普惠真实之利,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3、何人都可修

持名念佛之法巧被诸根。《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

《大经解》云:「至于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

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即此持名念佛法,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恶、地狱众生,但能深信切愿,亦可修行成就。

4、成就殊胜

如此简易直捷,方便究竟之持名念佛法,成就亦非常殊胜。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此翻不退。不退有三义:(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三)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于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于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如《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又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见阿弥陀佛即见一切诸佛,经云: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剎,供养诸佛。其往生者,功德智慧,神通相好,更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大经中广明。如是功德庄严成就皆是弥陀愿力之宏深,及吾人心性之不可思议。

结语

我们净业学人,当志求无量寿,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心心念念不忘弥陀因地愿行,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恒常守护己之净洁心,于妄念初动时即当觉知,以阿弥陀一句,顶代替除一切纷扰。以此简单方便、成就殊胜之持名念佛法,自利利他,成就一切众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如师父上人一般,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于迟暮之年,依然讲经不辍,只为众生做最好榜样。

东天目山齐老菩萨,晚年得闻师父上人讲解《无量寿经》,深感六道轮回之恐怖,发心念佛了脱生死,志求无量寿。于中天竺,掩关三载,执持名号,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夜晚常与灵位、棺椁为伴,但其从未恐惧,只此更增念佛出离之决心。三年后,冥感护法韦驮菩萨嘱托恢复东天目山昭明道场。上山后,不畏劳苦,不惜身命,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辛辛苦苦,兢兢业业,感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道场恢复后,老人家在山门前立有一碑,碑文是:「一个师父上净下空老法师,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念到底。」专修专弘净土持名念佛法,依平等觉普利一切有缘众生。我辈弟子自当以师父上人和齐老菩萨为修学榜样,志求无量寿,据庄严清净,依平等觉,念佛成佛利济众生。

以上是不肖凡愚弟子释开怀粗浅学习报告。请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慈悲给予指正。无限感恩,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开怀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怀法师的报告,是浅谈《大乘无量寿经》的经题。我听了这个报告,感触很深,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人少了。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间,条件没有别的,就是讲经。大家都知道,佛的法运里面有所谓正法、像法、末法、灭法。什么是正法?大乘经里面佛说过,这个世间这个地区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修行的人、有证果的人,这就是正法。一般八万四千法门里面证果,是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位菩萨。这正法。像法呢?像法时代有讲经的人、有听经的人、有修行的人,没有证果的人,这叫像法。末法时候,有讲经的、有听经的,没有修行的、没有证果的,这就是末法,还有讲经、还有听经的。法灭的时候,这个世界没有讲经的,也没有听经的。由此可知,讲经多重要。

我在年轻的时候,有缘亲近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那个时候我还有工作,还要上班,只有星期天去看老师,差不多我每个星期都跟他见一次面,大概就是一、二个小时的时间,他给我。他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我接受了。第一本教我看的书是《释迦方志》、《释迦谱》,这两样东西当时在市面上没有流通,《大藏经》里头有,好在分量不多,我都把它抄写了。大师告诉我,学佛一定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走错了路,走岔了路,你自己也不知道。一定要认识佛陀,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释迦佛,我们知道,十九岁出家,我们明白了,放下烦恼障。他示现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当中最多的。知识分子好学、多闻,所以他示现做我们的榜样,他参学,十九岁去参学,到三十岁,整整参学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他都接触过,他都去学习过,最后感到不究竟。什么叫不究竟?学了这些东西,不能真正了生死、证涅盘,印度的话叫证涅盘,没有办法真正做到。所以三十岁这年,学了十二年,放弃了,这个放弃就是示现给我们看放下所知障。你看看,十九岁放下烦恼障,三十岁放下所知障,他开悟了,如果所知障不放下,他开不了悟。教我们!身行言教。这是放下一切,到菩提树下去修定,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见性成佛。

成佛之后,见性就是成佛,见性之后他就到鹿野苑跟五比丘说法。那五个人是他出家,他的父母关心他,派了五个人照顾他的,他的随从,来照顾他的人,他就先把这五个人找来,这五个人跟他有很深的缘分。第一个听他说法开悟的,憍陈如尊者,证阿罗汉果,那就是放下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从这开始,一生天天讲经没有中断过,讲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他往生了,为我们示现般涅盘。实际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所谓的是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办活动,办班教学,一生搞了三百多次。这个会,时间有长有短,长的一个会搞好几年,讲这些大经大论;短的,一会一天、二天、三天都有,完全是随顺众生的缘分。

他说这么多经典,我们回头想一想,这些经典他都没有学过,谁教他的?我们把经典看多了,遍数看多了慢慢就体会了。他告诉我们,心外无法,向外求求不到,他十二年参学是向外求。原来法不在心外,在心内,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面具足什么?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圆满具足,心外一法都不可得。我们相信了。佛陀为我们示现的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他示现什么?示现开悟,不是别的,不是叫你听得多、学得多。那个路还算啥?我们也是知识分子,走那个路走得很冤枉,走了不少年。

我是从《华严》回头,《华严经》是最喜欢的,我把《四十》跟《八十》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那个时候一天是一个半小时,九十分钟,我们用那个盘式录音带,那一个带子九十分钟。《八十》讲两遍,就是一个星期两天,《四十》一天,同时讲,大概都讲了一半。末后看到善财五十三参,完全搞清楚了,我们最羡慕的,知识分子,羡慕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这两位菩萨修什么法门成就的?讲《华严》的时候没有留意,囫囵吞枣讲下去,这么一反省,一仔细去思惟,这才明了了。原来这两位菩萨,全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成就的,让我们感到非常讶异、惊讶。净土法门,忏云法师劝过我,李老师劝过我,我跟李老师十年,他劝我修净土有五、六次,我都没有接受。在《华严经》上,《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成就的,这对净土才生了信心。

再仔细观察善财童子他修什么?这是文殊得意的门生,一定跟老师学同样的法门。看五十三参,第一个,先入为主,这第一个老师重要。第一个老师是谁?德云比丘,《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他是专修般舟三昧。他给善财童子说法,说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密宗是以二十一代表圆满,二十一就是大圆满。门门都是净土,广义的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是净土。再看最后这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佛立三昧,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坐下来、不能躺着,只可以站着,只可以走动,要很好的体力,年轻人可以,年岁大的人做不到。专修,一期九十天,德云比丘为我们表现的。

像善财童子,彻始彻终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当中五十一位善知识他所参学的,他们代表无量法门,代表八万四千法门。他都参学,都向他们请教了,最后怎么样?恋德礼辞,承蒙他的教诲,感恩,感念,礼拜,告辞。礼拜告辞那意思是什么?不学这个法门,还是学念佛法门。五十三参表演是圆满后得智,后得智是事相,是无所不知,就是无量法门无所不知。一门深入代表根本智,这个念佛法门是代表根本智。根本智只要得到了,后得智一看就明白,一接触就明了,一听一看、一接触全明了了,表这个意思。我们这才死心塌地去念阿弥陀佛,不容易,这个也是三宝加持,不是三宝加持很难回过头来。一回过头来之后,就专攻了。可是我们缘不一样,自己没有道场,别人来请我讲经,要求讲什么我都满他的愿,所以也讲了好几十部经论。

今天我看到开怀师这份报告,是解释经题,我劝大家认真学习经教。找不到老师,真正找不到老师,可以用我以前讲经的光盘。先可以多看看,那是佛学常识,不要超过三年,只准三年,你去看一些东西,多看一些东西,三年之后一门深入,你选一部经,这部经就是我一生专学。无论学什么经,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古人的例子很多,近代也有,像江味农居士,他一生学《金刚经》,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教在般若,行在净土,这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行要不是净土,真不容易成就,烦恼习气不好断,净土可以带业往生。有教宗华严,行在弥陀;有教宗法相,像梅光羲居士这些人,他们一生专攻法相,唯识宗,但是他念佛求生净土。这都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可以这样做法。

学经教,一部就行了,一部通了,主要是学通,其义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不通不行,一定要通,以这个为目标,一样就会通。你甚至于我们听海贤老和尚的光盘,你要是每天听个三遍、十遍,听上个三年会开悟,这不是假的。刘素云居士就深得其利,她没有事情一天听十遍,有事情也不会少过五遍,愈听愈有味道,为什么?有悟处。遍遍都有悟处,一直听下去,不定哪一天大彻大悟。大彻大悟的现象是什么?你没有接触的、没有学的东西,你一看就会,一听就会,一点障碍没有,那就是彻悟。在这个时代,纵然彻悟,要学海贤老和尚,要谦虚、要恭敬,这样才好。弘法利生最重要是自己做好榜样,着重在身教。有人来问,告诉他;没有人问,不必说。

如果发心学讲经,好事情,真的,出家人要学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你看,开悟之后四十九年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中断。今天佛教衰,衰在哪里?没人讲了,这就衰了。无论在家出家,一定要发心出来讲经。今天讲经,学习讲经,一个小房间,摆上一个录音机或者录象机就可以,自己对着这个讲,讲完了自己听,把这个带子留下来,做为自己的成绩。你每年讲的不一样,遍遍境界不相同,看出自己的进步。不可以不学,佛学院很难,学不到东西,一定要自己用功。现在我们流通的光盘不少,你自己可以选择,一定要发心学讲经。学讲经一定要依照前人,不要自己用自己意思说,会说错。古人注子注得深,不容易懂,现在人的可以选个几个人,我过去老师教我,谛闲老和尚的没问题,可以听,他的批注可以做参考,圆瑛法师的行,倓虚法师的也行。这些都是没有彻悟,他有大悟,不会有错误,我们要认真好好去选择,认真去学习。发心,一发心就得三宝加持。年轻,三十岁以下的人,一定要把这个使命担负起来,四十以后发心也不迟,五十岁就很难了,就比较不容易。三、四十岁还可以,当然最好是二十岁,二、三十岁非常好的时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4日08:45: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