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吉法师: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10) 编号:02-042-0243

MP3下载

学生: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之四十一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

弟子在修学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拓开心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虽然内心了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如同大树,虽是枝叶花果各各不同,若寻其本,皆为同根所生。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境缘之时,却常常会忘失本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老法师说,以大慈悲水来灌溉大树的根,才能生长出枝叶花果。佛菩萨是以清净平等的慈悲,对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而凡夫由于心量狭小,身见未忘,因而悭嫉成性,处处与人对立冲突,造成道业的严重伤害。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教导我们:「嫉妒障碍是人生最大的业障。」纵观历史,自古至今,兄弟阋墙、同门相嫉者比比皆是,如韩非与李斯、唐太宗与建成、康熙朝夺嗣之争等等。三国时期,曹植更是感叹骨肉相嫉,而吟出《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此可知,嫉妒烦恼是众生恶心所之中,影响尤甚者。

既然世出世间圣贤人都教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我们彼此之间如何才能放下嫉妒,和睦相处?做为一位学佛之人,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拓开心量、与人为善?让我们从经典与历史中,来寻找答案。

甲、认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则能眷属和敬,家道兴旺,国家和睦,永享太平。

甲一、家和万事兴。《无量寿经》云:「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大慈念老于批注中说:「亲眷之间,应当和敬。」此乃和睦兴家之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必然兴旺发达。老法师开示说,无论是亲属、族人乃至于下属,彼此之间都要互相敬爱,不能有憎恨、嫉妒和傲慢。

弟子惭愧,自小悭嫉烦恼尤盛,实则无始之业习烦恼使然也。由于积习深重,长大后更是养成自私自利、自尊自大、不能容人的性格,难以与人相处。相比之下,弟子的表妹则判若天渊。她自幼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恭敬节俭。她的亲弟弟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命悬一线,需进行脑部手术,取出头盖骨,且呼吸困难,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存活率。她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执意要挽救弟弟的生命,即使弟弟成为植物人,她也愿意照顾,不忍心割舍手足之情。在她的真诚感召下,出现了生命的奇迹,弟弟保住了性命,且存活至今。结果,命中本无功名的表妹,现考入政治大学读中文系博士班,而且拥有一份稳定的中学教师工作。她对弟子的母亲也格外孝敬,闽南话有一句俗语说,「天公总是疼惜憨厚的人」,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应验。天地之间以和为贵,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唐朝法昭禅师有一首《珍族弟》偈曰:「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世间有几人能够参透此理?其实我们能够体会到,兄弟相争,内心最痛苦的是父母;同学相嫉,心里最难过的是老师。弟子的祖母今年九十三岁,祖母的母亲、姊姊皆是近百岁高寿。在与祖母相处之时,弟子发现,祖母虽是儿孙满堂,但是对于经济比较差、能力比较弱的儿孙,就会加倍的爱护;对于生活富足、能力较强的儿孙,关照的就比较少一点。若是两者之间有争执之时,祖母常常会袒护弱者,而非强者。天道之理亦是如此。由此可知,祖先之心皆是平等无私、一视同仁,对于境况比较差的子孙,更是垂加怜悯爱护,岂有嫌弃之理?因此,《弟子规》说:「兄弟睦,孝在中」。若是兄弟不和睦,就是最大的不孝。「伐其茎而取其枝,斩其枝而取其叶」,最伤心的当然是树根。因此,在一个家庭中,彼此之间要相互友爱、相互关怀,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家和万事兴。

甲二、国和天下安。家如是,国亦复如是。《无量寿经》云:「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老法师说此段经文是警醒世人,不和会造成大害。此大害可能不是在今世,但在来生后世会遇到,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颇多。甚至于演变成战争,所结下的怨恨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最重要的是采用教育的方法,才能够防范冲突的发生,自然能够化解怨恨。因此,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讲经说法没有中断,就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上,中国和日本原本就是兄弟之邦,日本的文化是源自于中国,如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思想,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历史典籍记载着「徐福东渡日本求仙药」的故事。徐福是秦朝齐地方士,曾任秦始皇御医。由于秦始皇希望能够长生不老,于是派徐福率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入海求神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音: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带着童男童女,东渡到日本,贡上「三坟五典」,寻求仙药,然而未果,只好定居于此,自立为王。徐福成为日本开国神武天皇,日本皇家皆为徐福后代。清朝同治年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先生在《日本国志》中,首先论证并肯定此说法。宋朝欧阳修在《日本刀歌》中说,徐福东渡日本时,带去大量中国典籍,因此秦焚书坑儒后,「逸书百篇今尚存」,许多典籍在日本得以保留。此外徐福还带去百工、谷种、农具、药物等,对日本文化、经济发展贡献颇巨,被尊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徐福到达日本,未得长生不老药,于是要求童男童女们改名换姓,自此没有再返回中国。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听闻此消息之后,将徐氏一族全部斩杀。徐福得知后,愤恨无比。正如同《无量寿经》所言:「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二千多年的深仇大恨,演变成后世的冤冤相报。老法师在讲席中劝勉说:「这些仇恨都要把它忘掉。二千多年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又何必!何况杀人、造作恶业,果报都在地狱」。

当今时代,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致力于推动中日友好关系,他认为「日中关系为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鸠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推崇「友爱政治」的家族中,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友爱是一种思惟,即认可自己与他人间自然存在差异,同时尊重对方的自由和尊严。实现外交领域的友爱是指超越不同国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差异,谋求各自独立主体的共处共荣。」鸠山先生将此「友爱政治」的理念,落实于实际行动中。二0一三年一月,鸠山先生协同夫人鸠山幸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于罹难同胞的石碑前,双手合十默哀。参观后为纪念馆题词:「友爱和平」。在署名时,他还特意将名字改成「鸠山友纪夫」,以表达其友爱和平之理念。在纪念馆中,他亲手栽种了一棵银杏树,并且说:「希望这棵银杏树能开花结果,到时我会再来。」我们相信,鸠山夫妇所种下的友谊之树,一定能够开出美丽的和平之花。

乙、认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则能效法释迦与弥陀、印宗与六祖,使佛法法运昌隆,普度众生。

乙一、阿弥陀佛与释迦世尊久远劫前的兄弟关系。《无量寿经》云:「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大慈念老引用《法华经.化城喻品》经文,说明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的关系:「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在大通智胜如来还没有出家之时,有十六个儿子,「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这十六位王子皆是以童子身,出家而做沙弥。「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佛告诉法华会上的大众,这十六沙弥现在全都成佛了,在十方世界现在说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是第九子)」,阿弥陀佛是十六沙弥中之第九。「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沙弥,阿弥陀佛是他的第九个哥哥。大慈念老解释说,从《法华经.化城喻品》这段经文说明,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中的第九王子,释迦牟尼佛是第十六王子,这两尊佛成佛以来,已经是无量劫了。

众所周知,净土法门之所以能够在虚空法界发扬光大、普利群生,是缘于阿弥陀佛发广大愿,五劫勤苦修行,参访诸佛剎土,舍短取长,建立殊胜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除此之外,还得益于释迦世尊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佛佛道同,彼此之间无有嫉妒障碍,都将自己的学生送到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化,佛的心量真的是广大无边际。

《无量寿经》云:「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老法师说,阿弥陀佛的教区是最大的,因为他佛光所照之处,即是他教化所及之处。弥陀佛光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剎。一切诸佛悉皆宣讲净土三经,劝导众生信愿持名,求生极乐净土。

乙二、六祖惠能大师蒙印宗法师推美之恩,才使禅宗道法得以迅速发扬光大。弟子学佛时,曾经遇到过很多障碍,同参道友常以六祖惠能大师隐于猎人队十六年的公案,来勉励弟子。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在宣讲《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时,曾经引用过明朝莲池大师《竹窗二笔》中的一段话:「莲池大师云:六祖既受黄梅心印,隐于屠猎佣贱一十六年。」六祖惠能大师接受黄梅五祖以心印心、印证得法后,已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能大师隐藏在猎人队中,为猎人帮佣打杂,达十六年之久。后来遇到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盘经》,暮夜风吹剎幡,听到二僧对谈,一位说是「幡动」,一位说是「风动」,二人争论不休。六祖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闻此言,就把六祖请进去,为他剃度,礼请他升座讲经说法。莲公说:「人知六祖之为龙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因此,印宗法师也不是平常人。他谦虚的说:「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印宗法师是广州佛教界的领袖,是住持一方的大法师,是四众瞻仰的佛门长老。莲池大师说:「而使我慢之情未忘,胜负之心尚在」,假如他还有我慢之情和胜负之心的话,「安能尊贤重道,舍己从人,一至于是乎?」老法师说,印宗法师牺牲自己,舍自己的法缘,促成六祖大师殊胜的法缘,自己反过来拜六祖为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印宗法师在六祖大师隐居的十六年中,已经为他把弘法利生的道路铺好了。否则六祖之道法要广为弘扬,至少需要十年之久,大众才能生起景仰之心。这都是印宗法师的无量功德。因此,莲池大师才说:「六祖固古佛之流亚,而印宗亦六祖之俦类也。圣贤聚会,岂偶然而已哉!」古人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唯有英雄才认识英雄,唯有菩萨才识得菩萨,即此之谓也。

六祖惠能大师何许人也!若非印宗法师之德,则禅宗代代单传,六祖岂能如此顺利的将禅宗道法发扬光大!因此,佛在《涅盘经》中,肯定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弘法者若是遇不到好的护法,则纵有德行学问,也是一筹莫展。充其量也只能著书立说,流传于后世,以待后学尔。这个道理正如韩文公所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护法与弘法的关系,如同是父与子、水与乳的关系,彼此同体一心,无二无别,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若是相互猜疑妒忌,不能和睦相处,则上负诸佛菩萨之恩,下弃众生真实之利,其罪过曷可称量哉!

丙、认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与贤公老和尚所示现的表法深义。

当今时代,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与贤公老和尚为我们做出「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的最佳榜样。此种示现真乃精彩绝伦,暗合道妙,再完美不过的表法!在二0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净土大经科注》中,老法师再次劝勉我们,要效法和学习海贤老和尚、海庆法师的忍辱、节俭等美德。老法师在中午的开示中还说:「《来佛三圣永思集》这部书对于净宗修学会有很大帮助。」贤公老和尚之表法,证明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真实不虚,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净土大经解》真实不虚,证明上净下空老法师二、三十年弘扬《无量寿经》,依照此会集本来学习没有错。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的表法,为此做出最佳的总结。因此,上净下空老法师劝导净业学人:「海贤老和尚的光盘要天天看,每天看三遍,一年看上一千遍;每天念一万声佛号,确实能坚固我们的道心、信心、愿心,决定消罪业,决定往生净土。」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以来佛三圣为榜样,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看作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就能够真正拓开心量,看破世缘,放下嫉妒,包容别人,忍辱如地,对于世间之事不会再斤斤计较。以此心态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相信这一生一定能够了办生死大事,往生不退成佛。

以上是惭愧弟子浅显的心得报告,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吉师这一份报告,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看破。看破就是看到事实真相。遍法界虚空界的事实真相,就是一切众生本是同根生。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明心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他用五句话把它说明白,这五句话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说,万法是自性生的,是不是同根?这句话很重要。前面四句是说自性的本体,末后这一句是说自性起用,自性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是本来具足的,是本无动摇的,本无动摇是自性本定。前面我们说,一切动作缓慢接近本性,心浮气躁远离本性,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愈是慢,慢到什么程度?慢到完全停止,就见性。

佛法的修行,总的枢纽就是禅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道。修什么?统统修禅定。所以方法尽管不同,门路不一样,所得到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都见性,那不就平等了!怎么见性法?你要晓得自性本定,你一定要用定才能接近自性,动跟自性就远离了,就不能见性,所以一定要修定。《华严经》上佛跟菩萨,从初发心到究竟成佛说了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二个等级。那是什么?禅定,禅定功夫不一样。初信位,这是禅定最浅的,最浅显的,好像小学一年级,初信位菩萨,二信位是二年级,三信位是三年级,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级。五十上面还有两个等级,一个等觉,一个妙觉,等觉最接近成佛,差一点点,真正成佛,那就是妙觉果位。这五十二个阶级怎么分的?禅定功夫不一样,愈往上面去禅定功夫愈深,到了妙觉那就回归自性,自性本无动摇,回到这里,这叫妙觉。

全修定,动不行。这佛法跟科学讲的不一样,科学是要动,要讲速度,佛法讲不动,没有速度。没有速度,能够遍法界虚空界;有速度,往前面,后头忘掉了,它不能遍法界,遍法界虚空界,不动就遍了。像大海一样,大海有波浪没有办法遍法界,它要是不动的话就遍法界,不动的时候,一就是一切,一切即一,一动就不一样,这是浅显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所以学佛就是学静,学安详,最忌讳的是躁,烦躁,心浮气躁,这个没办法学。古来古圣先贤观察学生,哪个学生能成就,哪个学生不能成就,从哪里看?完全从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这上看,他能很稳重,这学生能有成就。所以取什么样人?取老实听话真干,这些心浮气躁的人做不到。有这种禀赋的人,老师就特别注意他,特别栽培他。没有这个禀性的话,那没有办法,老师教他什么?教他识字,教他学做文章,将来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帮助他谋生,他开不了智慧,他不能开悟。那个禀性好的,老实听话真干的,这个人会开悟。

所以海贤老和尚的师父,传戒师,那是个明心见性的人,不是明心见性人不认识货,他一看海贤就是材料,真能成就,就教他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他就是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其义自见,其义自见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果然没错。传戒师不是平常人,他知道这一句方法,他可以做得到,只要能做到,他肯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这样的人,二十岁开始念佛,念得这么精进,也一时一刻都不会丢失,三年肯定达到功夫成片。老和尚自己说的,功夫成片了,阿弥陀佛就给信息给你,你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从这个基础上,再有个三年、五年,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之后,再有三、五年,理一心不乱,顺理成章他就成就了。所以我们估计,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应该在什么时候?四十左右。四十岁这个时候他就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跟六祖惠能大师同一个阶层。因为生在的时代不一样,社会环境不一样,所以师父特别嘱咐他,「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他听话,真的一生不说。不说有时还露了一点,露了一句,跟人家讲,「我什么都知道」。为什么不说?天机不可泄露,好像是跟人开玩笑,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我们要知道。

这个障碍,确实跟人家对立,自己傲慢嫉妒,这是最严重的障碍。海贤老和尚没有,从小就没有,这善根。母亲教得好,从小不许有这种习气,培养他的仁慈博爱,他才能有这个缘分普度众生。在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机会说法,可是一生的行谊感动多少人!往生之后就碰到我们,我们给他一宣扬,大家都向他学习,不但现在人向他学习,我说过世尊末法九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都因为这个光盘、这个小册子而得度,度生无量。所以认识万法跟我们真的是一体,一点都没错,佛说,老子也说。海贤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深信不疑,本是同根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19日09:41: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