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敬法师:一句弥陀圣号,落实普贤胜行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2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23) 编号:02-042-0281

MP3下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阿弥陀佛!愚钝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开敬,自去年二O一四年开始,每日得聆师父上人宣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并开始认真学习此部大经。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一句弥陀圣号,落实普贤胜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二品「德遵普贤」,谓极乐世界一切圣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故我等欲往生极乐世界,亦应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方与极乐世界相应,故能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然我等乃具缚凡夫,障深业重,如何能修持普贤胜行?实持此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即得落实普贤十种大愿。

一者,礼敬诸佛。《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又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故法界众生,情与无情,本来是佛,自性无差。但因一念不觉,而起无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迷惑颠倒。虽是迷惑众生,但佛性仍然。修普贤行者,应视一切众生皆如视佛,皆当礼敬。然我等凡夫,着相分别,痴愚蒙昧,视一切诸佛菩萨皆是凡夫,何况众生。凡夫若欲落实普贤行愿,唯一方便易行法门,乃净土持名念佛也。师父上人常于讲经中云:「一切法从心想生」、「念力不可思议」。故心念口言唯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起任何计度分别。心念是佛,心见是佛,心处佛境,视一切众生,皆如佛礼敬,处一切诸事,皆恭敬圆满。

二者,称赞如来。如来者,性德也。凡相应性德之事,皆应称扬赞叹。然一切相应性德之事,无过于持此一句六字洪名。一声阿弥陀佛,统该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法,尽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德号。《科注》引《弥陀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故知一句阿弥陀佛,乃佛地果德,果觉因心之法。念佛时,诸佛所修一切圆满果德,于一念中总持。又以此万德洪名,响应称扬赞叹一切性德善法,其功德利益,实难思难议。

三者,广修供养。广者,无有边际也。普贤行之要,乃心量广大。至广,不出心性。如晋译《华严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故一供一切供,心中供养一尊阿弥陀佛,即是供养过、现、未一切诸佛,圆满含摄。

四者,忏悔业障。众生业障无量无边,故忏悔之法亦无量无边。然忏法虽多,皆有所不能救治者。唯此六字洪名,阿伽陀药,万病总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八愿文曰:「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愿文末后两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并非指阿弥陀佛大慈悲父不摄取五逆谤法之人。《科注》云:「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另有一解,谓五逆谤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恶之意、方便之说。」又「至于《观经疏》则显弥陀悲愿无尽。五逆谤法,果能临终念佛,是即忏悔发心,如是之人,亿亿中亦难一二,故佛慈悯,仍然摄受。」由此可见,即使造作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一切经法皆不能救时,此一句佛号,尚能救拔。真实显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无尽胜愿。

五者,随喜功德。师父上人于讲经中云:「赞叹就是随喜,随喜落实在赞叹,心里见一切人都是好人,见一切事都是好事,才能生得出随喜赞叹」。又「随喜功德,是对治凡夫很重的一个烦恼—嫉妒」。凡夫迷惑愚痴,我见执着,因执着假我,故顺我心生欢喜,逆我则心生怨恨、嫉妒,造作种种恶业。《科注》云:「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若心中唯此佛号一念,无诸恼惑,必见一切人皆如见佛,做一切事皆如佛事,心中必定常生欢喜,于一切境缘中恒顺随缘,对一切功德善事随喜赞叹。

六者,请转法论。《科注》曰:「法轮者,指佛之教法,演说佛之教法,称为转法轮。」《法华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又善导大师云:「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此大事因缘,即是宣说弥陀本愿一乘大法。由此可见,佛心中化他之法,实是此至简至易,至圆至顿,弥陀本愿一乘,六字洪名也。

七者,请佛住世。《科注》曰:「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说。」故知佛灭度后,宣演此一部大经、一句弥陀圣号之无边功德利益,弘传万世,普利群蒙,实是请佛住世也。

八者,常随佛学。当知念佛即是常随佛学,念佛即是与佛同在,心与佛相感,心与心相应,心心相融,心佛本然。彭际清居士曰:「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念老云:「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知念佛生佛国,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自因地至果地,始终不离念佛,始终与佛同在,是常随佛学也。

九者,恒顺众生。《科注》云:「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心中一句阿弥陀佛,行住坐卧无第二念,自然不起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而能于一切时处恒顺众生。以弥陀胜愿加持力故,心生实智。以智慧力,于恒顺随缘中以方便法导引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方便法者,《科注》云:「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故知念佛,乃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最易方便,圆满究竟之微妙大法。

十者,普皆回向。一称嘉名,妙感难思,名召万德,普皆回向。自性德号,还归自性,无有所得,悉皆圆满。当知,念佛即是念心,修行即是修心。贤公老和尚言:「修道当知心是佛」;布袋和尚云:「只这心心心是佛」;师父上人于讲经中亦云:「佛法是心法,要向内求」,故心外无佛无众生。故唯心道场,唯耕心田,唯修心法,唯念心佛。

师父上人耄耋之年,仍每日坚持为众生宣讲《大经科注》,实显师父上人对众生之无尽悲悯。师父上人所宣之法,乃从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中所流显,每一个字无不流露出对一切众生之爱,流露出对一切众生之殷殷期盼。师父上人至慈至悲之言语,弟子常常听得泪流满面。师父上人所宣之法,讲的是禅,讲的是密,讲的是净,讲的是三学一源,讲的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宣一切经法之精中之精,要中之要。正如《科注》所云:「故知一部大经,正是付法传心;一句名号,直显本来面目。于此荐得,始称带角之虎,但当蓦直念去,便是无上深禅。」故知师父上人讲的是心法,传的是心印。一部大经,处处指归极乐;一句佛号,声声唤回自性。

弟子根性陋劣,业习深重,幸蒙诸佛菩萨、师父上人、齐老师不舍顽冥,慈悲教化。弟子定当尊师教诲,依教奉行,以师志为己志,将此弥陀本愿一乘大法,自行化他,弘化承传。以上是愚钝弟子开敬粗浅心得,文中定有许多错误偏差,恭敬叩呈师父上人及诸位法师、大德慈悲斧正。阿弥陀佛!

老法师:开敬法师的报告,普贤大行是净宗修行的精要。在会集本,我们在第二品看到「德遵普贤」,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普贤行是一乘法,比大乘还高。一乘法是成佛的大法,成佛大法从哪里做起?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好的学,学礼敬,学称赞。人,再坏的人,他也有长处,他也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不要看人的负面,多看人的正面,我们的心就正;看人的负面,我们的心也变成负面的心。礼敬更是不可少的,它能够破傲慢、能够破嫉妒,傲慢、嫉妒的烦恼比什么都重。《论语》里面,夫子有一句话说,说得好,这是举比喻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夫子一生最佩服的人,大圣人,说「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已。」你只要看这个人,他傲慢,他嫉妒,那别的不用说了。他居高位、发大财,那是他命中的福报,福报享尽了,来生就不如今生,这个一定要知道。

普贤行非常非常难修,为什么?我们凡夫心修普贤行是修不到的,要用菩提心,用真心。真心就是普贤行,普贤的心、普贤的行。普贤的心,你想想这两个字,贤是圣贤,普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是圣贤,自己哪有不成圣不成贤的道理?普贤菩萨在佛法里头,看所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所以他的行就变成普贤行,没有不恭敬的,没有不称赞的,没有不供养的。这个供养,三种供养具足: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具足。真干,尽心尽力,做到圆满。

所以学佛的同学,我们过去在美国成立了好像有二、三十个净宗学会,我写了一篇缘起,提出行门五门功课。第一个「净业三福」,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但是净土,包括一切法门,都必须要依据。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人天福报。从人天福报基础上,才能提升到第二层,「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小乘。在小乘,再向上提升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后面佛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遵守这个原则。我把儒释道这三个根都拴在第一条上,孝亲尊师,《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后面《十善业》。儒释道这三个基础,没有这三个基础,不牢固,很难成就。这三个根要稳,决定有成就,要真做到才行。真做到在今天社会难,难能可贵。一般人不容易,禁不起外面的诱惑。现在的诱惑比我初学佛的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一个人成就你就晓得多么难!一定要看清楚,看清楚利害得失这就是看破,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不能看破你就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你一定堕落,你不会成就。所以十愿要修。我们五门功课,净业三福下面就是六和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很简单,很容易记住,一定要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这样才能够站得住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1日10:04: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