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溪居士:中国人的史观——循天理、畏因果

admin 心得分享评论阅读模式

节录自:科注学习班(02-042-0131) 编号:02-042-0311

MP3下载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越溪,今天向师父、诸位老师、学长们恭敬报告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史观——循天理、畏因果」

一、开宗明义—学史的意义

西哲有言:「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战国策》亦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说历史经验、前车之鉴,可以导后世远邪径、入正途,持久昌盛。然而,西方俗语又言:「历史不断重复(History repeats itself)」。眼见人类在历史上犯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不知回头—这是研究世界史学者的共同心声。的确,古希腊因个人主义、耽于逸乐而被古罗马帝国吞并,号称圣神的古罗马帝国又因个人主义、道德沦丧而消亡。现代西方社会,远承希腊、罗马两个古文明传统而发展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然而,现代的西方社会再次出现个人主义膨胀、背弃伦理道德的情况—在公元二十一世纪,历史若再次重蹈覆辙,其结果,并非某个国家的没落,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灭亡,科技与全球化将整个地球融成了一个唇亡齿寒的共同体。

历史已经逝去,时间不会倒流,但若不吸取其中的教训,学习先贤的智能,必将重蹈覆辙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因此,如果问历史学家:历史都告诉我们了什么?他们会说: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天理昭彰、因果可畏;虚心学史,未雨绸缪、趋吉避凶之道自然明了。诚如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未来中生存》一书中劝诫人类:如果不能吸取历史教训,解决道德沦丧的问题,那么,人类就是在自取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随着西风东渐,西化日益的当代中国,我们极需正确学习历史的智慧,也就是古圣先贤传承给子孙的人生历练。对多数的国人而言,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五千年的历史不是骄傲,而是包袱;古圣先贤不是「至圣先师」,而是需要「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然而,正如个人无法与其父母、祖父母割裂开来,当代国人也无法回避有着惊人连续性的国史。若将上下五千年的国史,视为「老人言」,恭敬、谨慎的向它学习,那么国人所拥有的,将是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实践以及被验证了五千年的真实智慧,而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唯有中国人独有。

其实,如何面对国史,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说清道明了。首先,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这是说圣人以恭敬的心对待历史、对待真理,丝毫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其次,对于历史变迁,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从朝代更迭中,看到其兴衰所由、典章制度之继承与扬弃、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之成败(即「损益」),从而明了「道」之所在。于己则长善救失,于世则可落实「弘扬优良传统,造福当今社会」的号召。这就是学习历史对个人、国家和世界的意义。

二、追本溯源—何为历史

《说文解字》言「历」(),「过也,从止,历声」。「止」本意是根基,而「历」意为「治」。《说文解字》言「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有一个人,手里拿了一根笔,将事情正确的记录下来。所谓「正」,本意为「是」,「从止,一以止」。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记事可以称为「史」,只有能够实事求是而且是以「一」为出发点的记事,才称得上「史」;这样的历史记录,读者阅后,能奠定治国、治家的根基。

所以,古代社会十分重视史官,因为天理之昭彰、因果之阐明,全依赖史官记事,以明天下。正因如此,上古创立汉字的仓颉,便是黄帝的史官;孔子欲正视听、弘大道,便写下周朝的历史《春秋》;确立史书写法的司马迁,也说写史应当「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我国古人之所以如此慎重的对待历史,是对于天、地、人的恭敬,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敬畏,正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敬畏因果、敬畏道义、敬畏圣人的教导。这个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反应在记载历史的文章之中。是故,古代社会,即使贵为天子,也会对史官心存敬畏。其原因无它,皆因敬畏天道、敬畏因果耳。现代社会对历史,多有戏说,以悦大众。这种对于国史的态度,如同家有传世之宝,而子孙却不当回事,任意处置。多么可惜!

什么是以「一」为出发点?古人云:「道立于一。」宇宙万物的真相是万法归一,即佛法所言的真如自性,用汤恩比博士的话来说:每个人的生命最终都是要与宇宙背后的终极精神实相归为一体(the ultimate spiritual reality behind the universe)。它体现在生活上,便是承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体现在学问上,便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最终融会贯通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体现在工作上,便是能够恒顺众生以曲成万善。是故,以「一」为出发点的记史,就是以万法一体之孝、敬之心,恭敬忠实的将事情记录下来,为后世所师法。若为善事,则必显扬其所益以期后世慕之、从之;若为恶事,则必隐其恶、明其损以期后世得免此过、觉悟回头。也就是说,史家记事,事虽万端,原则未曾有异—万法一体,止于至善。

圣人孔子在春秋时代,曾经为当世着《春秋》,也就是当时的历史。周朝至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悖理事件多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孔子只讲述事情的结果,却并不铺陈其中的过程。他的用心,在以史言义,令读史可明道义所在。后人称此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其效果的确启发了人们的本性本善、端正了社会风气,孔子逝世之后,周朝直到末代周幽王,社会都没有继续混乱下去。孟子有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所惧怕的,不仅是史家正气,更是因果报应、上天垂象。《春秋》多次记录日食、月食、流星等天相,显示出弒君、弒父等逆行,与天相、灾变相关。据说,全球最早有关哈雷彗星的记录,就出自《春秋》。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时代,之所以称史书为「春秋」,是因为当时每年以春祭和秋祭为国家最重要活动。因此,史书便以两次祭祀为名。说明写史最初即是记录祭祀的情况,也就是缅怀祖德、树立正气、宣扬圣贤教化的文字数据。故《礼记》有言:「史载笔,士载言。」历史就是用笔将道义记录下来以传世,做为读书明理的知识分子(士),其本分就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理,讲给大家听。因此,如果一份记录,虽属实,但却无益于端正世风,便非正史。而正史之记载,多围绕祭祀展开。这是因为祭祀就是传统教育(即长善救失、教孝教敬)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欧洲于文艺复兴之后,出现许多史论,例如马基亚维利内容多谈权诈,并以此为忠实事实,与我国传统史学大异其趣。西方于罗马帝国亡国之后,再无统一;如今,科技日益昌明,社会动荡日渐加剧,究其原因,谈史实而轻道义之学者难逃其责。若孔子生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半岛,他一定会将删述做为首要的工作吧。

伟大的诗人李白,生于盛唐,卒于乱世,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以弘扬正声为己任。他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这个志向,至宋朝初年,便是以良相自期的范仲淹所言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门生张载则善述师之志,直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李白「垂辉映千春」、孔子删诗书、言正声遥相呼应。此为国人历史思想之承传。

正因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年之历史,纵然有朝代更迭,但文化延续不断、人民生活各居其位,勤修礼让,以和为贵。而今日的社会虽物质日趋丰饶而纷争起于父子、竞争兴于手足,道德沦丧至极,时有所闻,这些都是有史以来所未曾见。究其原因,与我们对历史的误解有关,我们将国史视为封建,因果视为迷信,还将伦理道德教育误以为压抑人性。「人而无知一己民族的历史,终将在劫难逃」,误解本民族之历史,亦近乎自取灭亡。回归传统圣贤历史教育,可以说是当务之急。故撰写历史必以端正世风、化导天下为目的。遗憾的是,孔子微言大义之风,不行于世已久!若今日史家皆能史载笔,士载言,必赢得天下清明,幸甚至哉!

三、学史重在建立史识—畏因果

如果说,写史重在言义,则读史亦重在明道、明因果。故建立明道、取义的史识,是学史真正能够修身济世之所在。

传统教学,必先从童蒙养正开始,立一生德行的根基,接着教孩子识字、学《说文解字》,称之为「小学」(字面上的意思是:「小时候所当学的」)。接下来,就是读经书,以儒家四书为主。经书大致通达,对宇宙人生之真相有所体认,浮躁之气潜消,君子谦敬、中和之气养成。此时方始读史。因为内心有正气,遂令其所学皆可以用于修身济世,而不至于被历史记录中的功过是非所转。

历史是活生生的、超越时空的道义与因果的教育。教人以义,若举例弘农杨氏,自然人人趋义如勇士。东汉杨震为人光明磊落,拒受门人于暗夜之中送来的重金贿赂,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孙杨赐,因德学兼备而被委任为汉灵帝的太师,为了让经书有一个标准的版本,上奏将七部儒家经典刻石以传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这项保存文化传承的功绩,令弘农杨氏经汉末至南北朝三百年间,虽遇乱世却家道不衰,其九世孙便是统一天下、开创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入唐,杨氏家族虔诚奉佛,成为皇家结亲的对象,历史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便是杨坚的后代。及至宋,理学家杨时亦是弘农杨震之后。一九九O年代,尊杨震为开基祖的杨氏四知堂的后代,旅居缅甸,还不忘兴建一座四知堂供族人祭祖。杨氏家族近两千年的历史,令人们真正看到「忠孝传家远」之圣教,真实不虚。

西方对于忠孝的教育,也存在于《圣经》之中。现代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定出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的具体时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许多最新的考古发现也与《圣经‧出埃及记》相呼应。说明了《圣经》记录,是历史而并非仅仅是传说。据记录,耶稣基督曾劝勉背井离乡的色列人,若能孝敬父母、光宗耀祖,必蒙福佑、必将在天赐之土地上生生不息。(“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so that you may live long in the land the LORD your God is giving you. (Exodus 20:12))天主教遂将孝顺父母定为「天主十诫(Ten Commandments)」之一。西方的历史,和国史记录都证实孝、敬之重要。换言之,如果有人问耶稣基督,如何能够让家道兴盛、国祚绵长久远?他也会回答说「孝敬父母、光宗耀祖」(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真实智慧放之四海而皆准。

总之,学习历史,首重扎好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翻阅人类数千年的文字记录,自能从中看到古圣先贤所言不虚。对个人而言,恭敬阅读历史可以长养浩然正气;对家族而言,借鉴历史经验可以令家道恒昌;对国家而言,正确看待历史可以让民族生生不息、国运蒸蒸日上。

四、教学为先—正确的史识是循天理

公元六二六年,初登基的唐太宗有感于祖宗智慧真实不虚,遂虚心求教,常与当时著名的文官召对,显示出皇帝对于传统文化的恭敬。唐朝初年君臣召对以明道义,匡扶天下以行正道,颇为后世所艳羡。太宗励精图治,与文臣萧德言、房玄龄等谈历史经验,并躬身实践。萧德言是兰陵萧氏之后,也就是南朝梁武帝家族的后代,萧氏家族忠孝传家、家学渊源,为国学的整理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萧德言为人十分恭敬,每读经书,必将衣带整好,洗净双手,危坐桌前,终日不辍。妻子见状,怜惜他年老,问他:「您这样一天,不累吗?」萧德言说:「恭敬古圣先贤之言,怎么能怕危坐一天!」太宗不仅常向他请教,还任命他教育太子。

为了向古人学习,太宗命名臣魏征与熟读经书的萧德言、博通六艺的房玄龄等一起,将上古至两晋所存之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选取六十五种典籍,撷取精华,整理歷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效果、经验,用以指导执政,名为《群书治要》。书成之后,史称「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也就是说,好好向古人学习,真的能够解决好眼前的所有问题。两百年后,自称「元和小臣」的白居易做新乐府,十分缅怀太宗的德政,说:「太宗意在陈王业。」道出了太宗学习《群书治要》的目的。而唐太宗虚心向古圣先贤学习,从而临事不惑而大行王道的经验,对今人持家、经营乃至治国都可以借鉴。

事实上,太宗刚刚执政之初,国家十分困窘,连年大旱令国库空虚,即使京畿地区也曾断粮,米价腾贵,人民苦不堪言。然而,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米价恢复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赖,就算对陌生人也充满友善。因此,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盘缠,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拟三代大同之世。

人民是可以教好的。许多人看到这段记录,常会怀疑,人民难道这么好教吗?及至二OO五年末至二OO六年初,在庐江的时间才证实了太宗的实践,真实不虚;圣贤教育的效果卓著,不可思议。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安徽庐江汤池小镇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试点,三十七位志同道合的教师,以身行言教教授当地人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弟子规》,力求自身将《弟子规》中一百一十三件事完全落实,以德行配合言教,将汤池小镇建设成为礼义家邦。原本预计二、三年可以出成果,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短短四个月时间,小镇民风居然焕然一新。犯罪率下降到零,离婚率减少了一倍,孩子知道孝顺父母了,纷争的家庭和睦了,脏乱的街道整洁了,人们笑容多了,在外打工的人们纷纷选择回去建设家乡了。有乘客将七、八万元现金遗失在出租车上,司机不但想办法将钱送还给失主,还说:接受了圣贤教育后,汤池的每位出租车司机,都会拾金不昧。四个月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令许多原本存疑观望的人们信心大增,有人感叹:「人是教得好的,人民原来是这么好教的!」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老祖宗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孝道圆满,即成佛道。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挨家挨户教学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孝顺老人如同孝顺自己的父母。孝心开显之后,所有的善心、善行都可以启发出来。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句话: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决定了国家的兴亡,尤其是德行的教育!中华民族是最重教育的民族,我们从清代陈弘谋先生选辑的《五种遗规》,可略见中华民族重视德行教育的程度。《五种遗规》刊行于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书内刊载《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等五大类。世界上很少有民族能够给后人如此完整的教育,更何况中国的祖先为后代子孙留下的资产又何止这一套而已。惭愧与感恩之心油然生起!有了汤池的真实经验,再回顾历史,就会理解贞观年间,社会环境在二、三年之内发生巨大改变是真的。由此生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真正相信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能够带来持久的和平繁荣。

《资治通鉴》记录: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三年)夏天,唐太宗视察死囚的监狱,听到死囚们思念老迈双亲,感到非常怜悯,就让他们都回家孝养父母,约好来年的秋后再回来就死,即今人所谓「生死之约」。次年秋天,竟然「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这些人竟没有一个人逃亡生死之约,都自发回来等待斩首。接着,太宗就都赦免了他们。对此,白居易赞为「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但却被今人视为作秀,这是因为现代人多疑少信。其实,太宗重视孝道,十分仰慕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而「闵之」,此即「推心置人腹」。孝心之开显,必得忠信,故死囚皆自发归来就死。如此,死囚亦因孝心、孝行而转恶为善矣!既为善人,何须行刑?故太宗赦之。是故白居易评为:「以心感人人心归」,这就是太宗以好学、德行成就了「天下所归往」之王道。

将唐太宗时代的死囚与汤池的经验合参,可知:若以真心去教,人心向善之速,不可思议;影响之深远,亦不可思议。是故,今与史,皆如唐太宗贞观二年夏天之诏书所言:彰君臣之义,着人伦之道,便能「笃厚风俗,化成天下」。

综观历史,每个美好时代皆为重视圣贤教育所致、皆是力行孝悌忠信所致。隋朝国库丰厚而人皆言其为乱世;贞观长安困窘而世咸目之为太平。是故治乱之分野,并非在于经济指标、富裕程度,全在于是否有人真正在用其德行施行教化。真的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

贞观之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对于个人之福祉、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昌盛至关重要。而《群书治要》又是推行圣贤教育、建立正确史识的宝书。而且这部书分量不大,现代人有能力阅读。加上马来西亚汉学院还将此书进一步做摘录,以360句为一卷,更能令生活紧张的现代人,得以力行而收获真实的利益。

五、正视历史—循天理,得善报

纵观希腊史和罗马史,眼见人类社会最高的建树最终归于毁灭,实在令人瞠目结舌。面对历史波澜壮阔之升沉,汤恩比博士力劝大众要正视历史:「人类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当下的所作所为不仅预示着未来,而且还是过去之延续。如果你刻意忽视从前、回避过去,或者诋毁历史,那么你实际令自己在当下则无法理智行动。」

人类需要的理性,来自于正念,而正念来自于受教。现代社会的经验,可谓「苟不教,性乃迁」。不教尚且不可,若在媒体上不断宣扬负面的信息,进行负面的教育,其结果,就不是「性乃迁」,而是恶心恶行当家做主。如此舍身容易舍见难,不仅社会风俗不断恶化、战争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更是生生世世沉溺苦海,难以回头!是故,圣贤教育对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重要性,无可比拟。

古人言教学,必同时包括经、史、子三个方面。经书将宇宙人生真相揭示出来;历史则将这些真相如何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展开,从而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而子书则进一步令学问提升至哲学层面,令有德之君子,著书立言以百世劝人。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惟其如此,罗马希腊前车之鉴,今人可免,三代虞唐之大同盛世,未来可期。

以上是不肖弟子师从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已故李白研究专家安琪教授的一点粗浅心得,老师教导:读史要读原典,弟子受用不尽、感恩不尽!在此恳请尊敬的师父,尊敬的诸位老师、学长,慈悲赐教!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越溪这篇报告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有益于现时。现在社会出了很多问题,怎么解决?确实应了古人一句话说,「皆是不读书之过」。这个书是圣贤书,是中国的国宝:经、史、子、集,这四部。她说得很好。这四部都是很大的分量,从哪里读起?我们要感恩唐太宗,要感恩陈弘谋。陈弘谋的《五种遗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跟随李炳南老居士,老师将这部书指定做为我们课外必修的第一部书。佛法讲戒律,老师把这部书看作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戒律。我们也认真学习过。虽然学习,老师没有给我们考试,没有严格的督促我们。我曾经问过老师,为什么不认真教?老师说:认真教,师生关系就没有了。这句话语重心长,学生不能接受,能看看,知道有这么回事情,提起来还有印象,就算不错了,真正发心学习,他得受用。真学的同学,我相信有,不多;读了,没有依教奉行的,我觉得很多,十之八九。这个有原因,我也常常说。第一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跟老师的时候,年龄都不小了,都二十多岁了。我跟老师,三十一岁,我学哲学跟方东美先生,二十六岁,三十一岁跟李老师,比我小的大概都是二十五岁以上,习气根深了,不是从小培养的。中国古时候人那种气节,我们看了叹为观止,什么原因?人家从小培养的,是父母从怀胎的时候培养的,我们怎么能跟人比?那个才叫根深蒂固。所谓「三岁看八十」,古人说的,三岁扎下的根,八十岁不会改变,是真的,我们真相信。

在历史上看到,每个朝代忠臣烈士,他为什么能做到?根扎得深。现在为什么不行?李老师这样的感叹,跟方老师同样的感叹。我亲近方老师的时候,方老师说(六十几年前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不认真了,先生不认真教,学生不认真学。以后我慢慢懂了,不是先生不教,是学生不肯学,教了没用,他不听,所以逼着先生不能教。这多遗憾!我们是失学多年,学业没办法完成,总想补一点课,想到学校听老师授课,旁听。老师给我说,没有这个必要,你到学校去听会一无所得,会大失所望。当时我不理解,以后懂了,真的不是老师不教。我们真想学,老师就给我开个班,学生就我一个。我感恩,改变我一生。给我补这个课,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学生就我一个人。我们就懂得,不是老师不愿意教,老师真教。逼着老师不得已,著书立说,传给有缘人。在课堂里真叫敷衍塞责,不教,生活没有来源,一生教书,靠这点生活费用,不能不教。学生不听,变成现代学生还批评老师,这个老师来年要不要聘请,完全看学生的意思,这怎么得了呢?从来没听说过,历史上没这种记载,这还能把学生教好吗?不可能的事情。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学校下一届聘请他;不喜欢,底下一届不聘,老师就失业了。教育怎么会变成这种样子?可悲,可悲到极处!文化没有了,文化断绝了,这是世间最可悲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可悲的了。有文化才有生机,文化灭掉了,生命就结束了。

有几个人真正懂得,真正发心,这一生在这个世间不求名闻利养,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要承传下去?这是祖宗、是历史给我们的使命,这个使命非常神圣、非常伟大,要真正像佛法讲的有善根、有福德、有因缘的人才能成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成就这桩大事。这桩大事,救自己、救家庭、救家族、救国家、救社会、救全世界,再苦都得要干。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吃的是苦、穿的是补,居住是茅屋几间,九十二年不拐弯,他成功了。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往生之后他度多少人!多少人在修道的半途当中,摇摇摆摆,没有定性,看到老人家的表法,信心生起来了,愿心巩固了,度亿万人不止。这些亿万人半信半疑,看到老和尚表法,心定了,不再疑惑。让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得以顺利的传世,大家爱好学习,度多少众生!我们也要认真学习,不要自己以为有一点佛学常识,讲经多少年,跟老和尚比,差一大截。应该以老和尚为老师,我们是老和尚的学生,依教奉行,他有成就,我们必定也会有成就,要谦虚,要真诚,要恭敬。

越溪这篇文章,要把它翻成英语。今天整个世界问题都出在教育,正确的教育。这篇文章都讲到了,讲到经,讲到史,讲到尊师重道。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遇到一些领导人,有些人真的我很佩服、我很尊敬,他们确实爱老百姓,不知道怎么做法。根就是孝敬,有孝敬才得加持。谁加持?祖宗加持,众神加持,你才会有悟处。这个悟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慧。和谐、和平,决定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一家,家人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社团如此,社会如是,无论是大小团体亦如是,都是从这里扎根,都是从这里做起。谁带头?自己带头。觉悟的人,无论你是这个团体里面的主管,还是团体里面的一员,主管,那带的风气快;你是里头一个小职员,你能这样做,那要熬个三年五载,人家看出来,产生变化,十年、二十年你成就了。时间要长,要有耐心,一定要知道丢的时间太久了,不是几年几个月,不是几十年几个月,至少丢掉一百五十年,恢复起来哪有那么简单?所以要有坚毅的毅力,能忍。心要定在上面,不为外境所动,一心一意坚持下来,我活一天,我就干一天。默默无闻,不需要宣传,让人家慢慢看清楚、看明白。自己宣传反而收反效果,你是在作秀,你是在沽名钓誉,那就错了。

老老实实的干,像海贤老和尚一样,我明白,我知道,师父说了,不能讲,不要讲。师父的话有道理,师父的话真有智慧,真正高明。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好的言论,我们看懂了就要干,无论他是什么身分,他讲得有道理、讲得好,对我真有帮助,我就恭恭敬敬来受持。影响有缘人,无缘的你影响他不了。老师在学校的课堂里为什么不影响学生?影响不了,没办法,不是老师的过失。这就是什么?风气,这是现代的时代风气,你不能不顺从,你不顺从不能立足。能立足,那就得要受苦受难,修忍辱波罗蜜,这就是真正英雄豪杰在今天这个时代他扮演的形象。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看出来,看出来也点头,他也不说,为什么?风尚如是。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我们看到佩服、欢喜。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4年4月23日09:56: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wsmy.net/38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